APP下载

教师教育叙事个案统计与分析

2008-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被称之为个人出版物的网络博客(Blog)被教师广泛采用,其中,有大批普通教师的教育叙事作品诞生。由于网络传播的巨大作用,教师教育叙事作品走出了传统私有的笔记本闺房,面向公众,对推动教育信息交流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
  
  对于教育叙事概念的理解
  
  加拿大几位课程学者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关于教育叙事的概念现在没有取得学术界一致的判断。我们的看法是:简单地说,“叙”就是叙述、记录,“事”就是事例、故事。教育叙事,即叙述教育教学中的基本真实情境、过程。教育叙事就是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事件、教学活动等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教育行为进行总结、反思,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在此过程中,撰写教育叙事的教师成为自主专业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以推动自身职业化发展与成长。
  
  10位优秀教育博客的教育叙事概况
  
  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设立有“优秀教育博客”评选项目,共202个博客获奖。笔者选择了一等奖的10位博客作为研究样本(其网址和基本情况见表1、表2),其中考虑到地域分布、日志发表率、个性与特点等因素。
  1.博客作者基本情况
  10位优秀教育博客作者都是来自教学一线的老师,从教育层面看,中小学均有;从学科教学看,涉及语文、数学、美术、生物、历史、信息技术等;从地域分布看,有江苏、重庆、深圳、湖北、浙江等。总的来看,东部的博客作者较多一些,中部、西部较少一些,学科覆盖面还是较广泛,这说明教师参与博客在学科方面没有特别的选择和“障碍”。
  2.博客建立时间
  在10位优秀教育博客的作者里,“沙漠绿洲”从2002年就开始了博客实践。其次,于2004年建站的有1位,2005年建站的有4位,2006年建站的有3位,2007年建站的1位。教师参与博客实践主要是最近2至3年,因此,在这个时间段被评选为“优秀教育博客”的作者相对较多,同时,“优秀教育博客”的评选在时间周期和日志发表率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当年度(2007年)的获奖者数量有限(1位)。
  3.博客日志更新情况
  在10位优秀教育博客的作者中,上传作品均较多,日志更新较快,平均两天上传一篇日志的有5位老师,还有的三天、四天1篇,最少的也是一周1篇。“开心数学”的高红妹是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她平均一天5篇,是因为她的博客记录了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教材分析、教案、工作日志,到学生的作业和数学游戏反映得淋漓尽致,有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还有学生的博客,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愧为优秀的教育博客。教师教育博客的日志更新率是一个重要的评选内容,如日志更新率太低,其博客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意义显然有限,但博客日志也不一定要“天天日志”。重要的是日志的撰写对作者而言是有感而发,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4.博客栏目名称
  10位优秀教育博客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栏目分得较细。最多的分有18个栏目,最少的也有8个栏目。多数博客主人将其栏目命名为教案课件、课题研究、教学沉思等,由于作者所任教的学科不一样,其栏目也不一样,比如“高兴的三毛”是一位美术老师,她的博客栏目有课件、论文、摄影、美术等14个栏目。
  在栏目命名中,列有“教育叙事”名称的博客不多,仅有“沙漠绿洲”和谢贤晓的博客中有这样的名称。虽然在栏目上没有直接采用“教育叙事”的名称概念,但许多博客都有符合教育叙事的相关内容,在载体形式上,有的用文字记录,有的用图片和影像记录。“梧桐雨”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看到她的博客感觉很亲切,给人很多好的教育方法,她也是一位敢于改革、勤于学习的老师,感觉在她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不但教育学生学习,还教育学生做人,有些日志图文并茂,很漂亮,从她的这些日志来看,教育叙事内容分布在“拓荒者”、“共同成长”和“案例分析”这几个栏目中。“来去匆匆的家”是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记录了他学习成长的经历,制作的教学软件也很多。
  
  教育叙事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案例解析
  
  1.探讨教学问题
  因为这10位优秀教育博客的作者都来自教学一线,所以,他们撰写的许多日志都与课程实施联系较紧密。在教育教学活动后,老师通过叙事反馈教育教学过程,老师的关注从形式走向了实质;从关注课堂全面的模糊走向局部的细节。通过叙事反馈,引出共同思考、面对共同的教学问题。如“云舒云卷”在《感悟一节公开课——听<七律·长征>的点滴体会》中先叙述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然后评价说:“这节课的安排新颖,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新课标的领悟的独特性。但是回忆教学流程,学生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得到强化。最后,也应该跳出对重点诗句的朗读,回归整首诗歌展现的内涵意义所在,使学生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最终实现文本的整体性。如果能这样细化处理,效果应该更好。”博客发表后,评论的老师也很多,其中一位评论说:“如果课这样讲,课这样评,课后这样反思,何愁学生不能理解,何愁效果不能提升,何愁执教水平不能提高?”这样老
  师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提升业务水平。
  
  
  2.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通过写教育叙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同样的错误以后就不会再出现或得到有效的改善。
  “梧桐雨”在《〈故乡〉第二课时后记》中讲道,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自学分析闰土的变化,在上课前学生已经按照小组调整好了位置。上课时,老师提出了几个要求:在10分钟的自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分析记录,就写在教材的相应的空白处;要讨论解决教材中的疑问;希望能提出新的问题以作集体交流。交流的时候学生发言很积极,有的说,从外貌描写看,闰土的日子实在太艰难了,也太辛劳了;有的说,闰土长高了,还生了六个孩子;有的说闰土的观念变了,不再对“我”热情了,只是喊“我”老爷,有了很明显的尊卑观念;有的说,闰土变得麻木了,连诉苦都已经毫无表情了,像个木偶人;还有的说闰土太迷信,只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这时老师又问:闰土果真完全都变了吗?水生没有银项圈了,仅仅表明他们的生活艰难吗?学生通过思考后回答:闰土对“我”的情意没有变!他每到“我”家都要问起我,总想着见“我”一回面呢;闰土的淳朴也没有变!小时候邀“我”看瓜只看猹,不管口渴吃瓜的人,现在家里虽然很穷,但还是想着给朋友带点礼物——干青豆。闰土的银项圈是他的父亲对他的呵护和祝福,现在水生没有银项圈了,说明他对他的下一代都没有了希望,他最多只希望目前能过上好日子。这时,大家才更深地感受到闰土的可怜。深厚的感情在与封建等级观念的较量中输了,他终于喊了“我”老爷,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的事情啊。“我”生命中的那个小英雄的影像彻底地被眼前这个穷苦、麻木的老农毁灭了!“我”又是多么的怅惘和失望。20多年前,故乡因闰土的存在而美丽如画,20多年后,故乡又因闰土的迷失而淡然失色,这又是多么感伤的事啊。一节课就在大家的摇头中结束了,我真正感受到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快乐。整个教学过程记录完毕,梧桐雨老师提出了“语文,究竟教给孩子什么”。
  可是在《〈故乡〉第三课时后记》中可以看到梧桐雨老师在上《故乡》第三课时,同样是要求学生自学杨二嫂的变化以及对她的评价,从而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但是在这节课中,老师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出要求,而是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什么叫做小组协作?”老师并没有叫学生回答,而是继续讲:“协作学习不仅仅表现在对课文的分析探究上,它关乎我们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而往往细节处最能体现你是否具有协作的精神。我希望下课后同学们好好把座位调整好,保证每位同学能找到自己的小组,都有一个舒适的学习心态。我们各小组之间不但要竞争,同样也要协作。”讲完后就开始上课,有了前两次学习经验,这节课自学很顺利,讨论也很热烈,组内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老师通过这节课认为小组协作学习的目的之一:让每个孩子都敢说话,愿意说话。
  如果梧桐雨老师在第二课时后不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描述和反思,找出不足,还是像第二课时那样做,也就达不到第三课时的效果了。就像我们学校有位教师,教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每届学生的习惯、缺点、学习态度都是那样的差,每年带的班常常是纸屑满地、桌子横七竖八,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好,这不能说是学生的问题,这个教师从没有反思过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就这样教学了一生。
  3.帮助教师成长
  由于教育叙事是写自己所经历的教育事件,所以具有真实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为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有理性反思,又给听者以莫大的启迪。叙事交流中,你贡献一个思想、我贡献一个思想,于是教师们的精神变得更加富有;叙事交流中,你抛出一种智慧,我抛出一种智慧,于是聪明的老师越来越多。“云舒云卷”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她的博客像溪水一样,蜿蜒潺流,时而涓涓细雨,时而激情荡漾。在云舒云卷中有这样这句话:一个人,如果将专业知识,不断灌输到自己的大脑里,他就成了博士;一个人,不断将网络世界中的好东西,开放给大家,也就成了博客。一个人,一辈子把知识不断装进脑子,就会成为著名的专家;一个人,随时把好知识分享给别人,就成了优秀的博客。一个教师,不断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毫不保留地贴出,教师朋友与你分享教学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随着日志后面的回复在不断增多,你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了优秀的教师博客,这样才可以离优秀的教师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