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创造与分享延长生命

2008-12-29潘华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我的教育信息化故事
  
  潘华东,1962年9月1日出生于湖北宜都,1982年8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先后在湖北恩施鄂西高中和广东顺德一中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十九年,其中担任班主任工作十五年。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开始学习电脑,尝试用电脑制作教学资料、管理班级成绩。1995开始学习和尝试多媒体教学。1996年8月-1997年7月到华南师范大学进修教育技术,师从于李克东教授;1999年初开始创办先得化学网站。2000年8月—2001年7月,在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从师于桑新民教授。2001年8月参与组建顺德教育信息中心,曾任顺德市电教中心副主任;2003年7月调到深圳市南山区工作,参与组建南山教育信息中心,2005年起担任南山区电教站副站长和信息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教育厅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期专家班学员,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网络教研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电子期刊化学学科副主编,华南师大化学与环境学院硕士生导师。
  
  作为一个非信息技术专业的“外行”,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探索一条适合于普通学科教师发展的多快好省之路,做一个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道路上的探索者,为广大的学科老师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充当尖兵、开路先锋和马前卒。
  这些年来,我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教育信息化能否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实现多快好省?我们如何提高教育的效益?
  
  从教师最费工夫的三件事情下手
  
  自从踏上讲台的时候起,我就在琢磨:如何大幅度减轻老师的负担,让我们的教学轻松起来?我们做老师的,有三件事是最花费课外时间的,为此我进行了长时期的思考。
  一是作业
  我早年在湖北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进行的最有成效的探索就是“弹性作业改革”。这项改革当年还在李开祥老师的帮助下,被登载在《化学教育》杂志上。我和魏书生一样,基本上是不自己批改作业的。当然,作业改革必须以高的教学质量作保障,我在高考和竞赛两方面,成绩始终名列全地区前茅。没有成绩的保障,随便就不改作业,那是极其危险的。在“教学及时反馈技术”比较普及的今天,我可以说,作业问题应该说可以大面积解决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老师可以每周至少节省5~6小时的机械重复劳动时间,用于教育教学的创新。现在我们已经有很多学校安装了这样的系统,其使用情况还需要跟踪。
  
  二是辅导
  个别辅导的低效想必每个老师都深有体会。对于学生的个别辅导,我曾经尝试了不少办法。其中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是学生问题条和全班问题集锦本。学生问题条可以因材施教,但是回答问题条上面的问题比改作业更麻烦,量大,而且重复的问题很多。于是我改用学生问题集锦本,放在班级前面挂着,任何学生都可以随时在上面提出任何问题,留下足够的空白给我回答用。我每天晚上下自习的时候取回来,第二天早上上班的时候挂出去。这个问题本让我每个班每个问题只回答一次,可以比较透彻;回答的问题可以被全班时时刻刻共享。从前,我一直在渴望着类似于BBS和留言板这样的网络自动答疑系统出现,这样,只要师生能够上网,就什么问题都能随时解决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大大提高了辅导的针对性和效率,可以将学生的问题基本上消灭在萌芽状态。遗憾的是:当我可以自如使用这些系统的时候,我又没有机会回到课堂上了。
  
  三是备课
  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另外一个gblVRgoIrSY0NcR+O2IVsA==巨大变化,就是备课方式的变化。虽然备课素材大大增加,但是通过我们的网上虚拟教研中心,备课时间却可以大大缩短。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命题,电子题库更是起到极好的作用。我们曾经联络了在全国各地教同一个年级的“兄弟”,大家随时通过QQ或MSN彼此联络,交流各种备课资源和教学设计方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实实在在感觉到,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轻松惬意的事情。
  就是采用了这样的改革,我才能在1999年一边上高三的第一届综合课程每周10节课,一边设计制作了中学化学教学资源网站,实现了被何克抗教授赞叹为“创造了一个奇迹”的探索。可以说,现在我感觉到,只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教学,尽量减少机械重复劳动,那么谁都可以向魏书生那样,只用一半不到的力气去教书就可以了。有了信息化环境,有了较高的教育信息素养,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节省力气。
  当然,现在我不再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而是负责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的工作。我思考的问题变成了:教育信息化
  本身如何多快好省?
  信息技术离不开投入。如果说信息技术一定要高投入,硬件环境一定要高档,那么国家也不会全面推行“校校通”工程。如果说信息技术如此好,而老师需要花费很多的力气还是学不会,那也没有意义。实际上,作为一般的运用,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化环境,就可以用最少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效益。软件技术的傻瓜化,也让我们学习信息技术变得相对容易了。我们“先得化学教师联盟”早期的一系列研究,就是创造了一种“投入最少、效益最高、教师参与最充分、多快好省的学科资源建设和网上教研模式”。这也是何克抗教授当年的评价。
  用最少的钱、最少的力气来办最多的事情,大概是有智慧的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我现在从事教育效益学思考和来年开展装备效益研究的起点。
  
  我如何走进信息技术大门
  
  我从小就喜欢创造性地玩东西,渴望用工具解放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山区长大,看到的最高级的农用机械是柴油机和手扶拖拉机。所以上小学的时候我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当个拖拉机手,实现“农业机械化”。
  当然后来机遇没能让我实现这个愿望。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在偏僻农村上高一的我,就在下放到山沟的几个老师鼓动下去试了一次,当然考不上。1978年应届毕业再考,居然上了重点线。由于家境贫寒,只能上不花钱的学校,当时就只有军校和师范是不花钱的。由于体检不合格,军校上不成(我的第二理想是当个军医)。于是就选择了上华中师范学院化学系,我的奋斗目标也就随之变成“当一名特级教师”了。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对电教特别有兴趣,在图书馆里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抄录了厚厚的一本各类电教器材如何使用、电教教材如何编写和制作的资料(当然都是一些幻灯片、投影片或者录音录像之类的技术)。而且为了将来制作方便,还节衣缩食,买了玩具相机,开始钻暗房学习摄影技术。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在教学中试一试。
  在湖北工作所在的鄂西高中是一所省重点,在当地算是首屈一指的。即使是这样,学校仅有一台摄像机和录像机,始终没有机会玩过。教室也没有投影仪、幻灯机等设备,因此我上大学的时候抄录的一厚本电教资料是一点也没能用上。我每天只能用最传统的方式来教授我的化学。不过我的兴趣很广泛。无线电、电子琴、相声、摄影、魔术……凡是能玩出花样的东西我都很投入。我曾经能用邮购的无线电元器件来组装各种小玩艺。比如,鄂西高中的第一台电子门铃就是我邮购器材组装的,惹得同事们有事没事都要到我的门前来按一通;鄂西高中的第一台电子琴则是我买来元器件后,用一台扔在废品堆中已经报废的破风琴来改装的,尽管由于廉价元器件的性能不稳定、金属簧片接触不良等原因,风琴组装的电子琴会经常跑调,但还是常常被用于班级晚会的演奏。而摄影则是我坚持了很久的爱好,组织过多年的摄影小组,甚至编写过《摄影》校本教材。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电视游戏机开始在国内风靡。当时,我被深深吸引了。一个小小的方盒子,不仅能够在电视机中显示栩栩如生的人物、景观、枪炮,而且还能让你控制哪些人物上蹿下跳、打枪打炮,简直太神奇了。经过请教才知道,这些游戏是电脑制作的。当时鄂西高中有一些最古老的电脑,用于让学生学习basic语言。学校把那些东东当宝贝,专人看管,除了少数的优秀学生能够去学习之外,即使是教师,也不能摸一摸的。管理机房的是专门派去进修了的物理老师刘伟,比我小两岁。我心里这个羡慕啊,死乞白赖地套近乎,希望能够玩玩电脑。可是机房管理纪律严明,极少能有这种机会。实在忍不住想玩玩,于是干脆花了一个月的工资(140元)去买来一台任天堂红白机,躲在家里玩命地玩《魂斗罗》。
  
  1992年到了顺德,工资待遇有了好转。于是后来又花了两百元去买了一个游戏机键盘,和我的游戏机一起组成了最简单的电脑学习系统,开始学习打字。就是用这样简陋的玩意儿,我学会了basic简单编程和用电脑打字。记得当年编写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程序是四则运算自动命题和判分。
  当然,看到顺德一中机房里面有更高级的PC机,心里仍然是痒痒的。于是和电脑老师套近乎,弄一些小恩小惠,希望能够在不上课的休息时间去偷偷学习PC的操作。当时我们王校长看我爱学习,于是利用他的关系走了“后门”,派我去顺德梁渫琚职业中学去参加电脑培训班,不但免收培训费,并且直接跳级,上了中级班,学习自然码和dbase数据库。还在假期借了一台286给我“过瘾”。不过假期过完,电脑就要归还。没办法,1993年下半年,我咬紧牙关,倾其所有,把我最喜欢的雅马哈电子琴加上全部存款,折价4000元,换回一台二手的386电脑。
  当时让我最爱不释手的一本入门教材是《外行玩电脑》。从此,我这个外行就一直玩下来,漫长的电脑升级之路也就陪伴我到今天。随着精力和财力的不断投入,加上学校的大力支持,我的技术也越来越熟练了。由于是先走了一步,抢占了先机,也就是“抢占了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制高点”,我从1996年起到现在的十二年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不经意间还创造了好些个“国内第一”。每年的大致足迹如下:
  1996年,到华南师大免费进修,设计制作了国内第一张交互式化学教学VCD《氮气》。
  1997年,首届全国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研讨会以顺德一中为现场召开。
  1998年,抛弃多媒体编著工具,第一次开始将PPT作为常规日常教学软件平台使用,制作出版系列高中化学教学课件。
  1999年,开通了国内第一个资源最丰富的化学学科教学资源网站,率先提出化学网上联盟、网络共产主义和虚拟教研中心概念。何克抗、桑新民等专家教授满腔热忱地评价先得化学网站“创造了一种投入最少、效率最高、多快好省的资源建设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00年,国内第一个在香港资讯博览会上展出的学科教学网站;国内第一个采用数据库和asp编程的动态学科资源网站;国内第一个分类最齐全的化学教学教研社区;国内第一个中学教师身份的高级访问学者;2000和2001全国首届和第二届“化学信息学”年会唯一的中学代表。
  2001年,国内第一份化学教学电子刊物;国内第一个化学教育网站联盟认证;《人民教育》第8期在国内首次刊登虚拟教研中心理论文章。
  2002年,国内第一个区域虚拟教研中心——顺德虚拟教研中心建立;组建国内资源最丰富的教育信息中心;“虚拟教研中心的研究与实验”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
  2003年,国内第一个省级虚拟教研中心的课题项目启动;国内第一个游戏化学习研究团队建立,组织召开了国内第一届游戏化学习研讨会。
  2004年,开通国内第一个研究教育效益学的博客。设计了《学习技能奥运会》。
  2005年,主持深圳市南山区电教站和教育信息中心工作;开通了国内第一个教育主题维客(http://wiki.nsjy.net);积极倡导虚拟教研和游戏化学习。
  2006年,虚拟教研课题结题;《虚拟教研中心的探索与实践》专著出版;完全基于网络的学习技能奥林匹克竞技平台开通(http://eduog.cn),并且连续组织了三届全区乃至全市的网上学习技能奥林匹克大赛,每次参赛者数万人。
  2007年,主持南山区教育城域网应用系统的建设;开通“南山魔灯”。
  
  结语:创造与共享,延长生命
  
  人只有创造性地去做一件事,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事的乐趣。而当这件事情所创造的成果被他人分享的时候,这种乐趣就能持久,这件事情的价值也就得到了放大。
  当我看到我八年前制作的《原电池》动画今天依然被人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想到八年来下载使用这个小课件的化学教师可能无法统计;当我看到我在网上推荐的优秀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给成千上万的访问者提供了方便;当我看到我们设计的学习技能网上竞技游戏被几十万次的下载使用,我就从内心感到骄傲和欣慰。因为我知道,财富不仅仅是只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我以前的所为虽然没有产生看得见的钱财,但是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一线老师,从网上分享智慧,获取资源,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我获得的“无形资产”能用金钱衡量出来吗?
  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成果自己享用,这个劳动价值为“1”;当这个成果被分享一次,劳动价值就变为“1+1”。当有N个人来分享这个成果,劳动价值就成为了“N+1”。
  如果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创造性的,能够被他人分享的,那么和碌碌无为的人比起来,岂不是在延长我们有限的生命吗?我坚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