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社会领域教学活动

2008-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社会领域活动的教学目标
  
  利用多媒体教学,紧抓幼儿的兴趣点,活跃活动氛围,适时地进行生成教育活动。实现多媒体在学习环境中的价值。
  运用电教媒体,动态地展示社会生活,多层次、多角度表现教学内容,丰富和积累幼儿有关社会性的知识经验,让幼儿了解社会,走进社会。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电教媒体教学中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实现教学最优化。
  
  借助多媒体手段,吸收社会信息,优化社会领域活动的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它所涉及的事物是千头万绪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内容具体是让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务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交往、合作与爱心教育,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等。因此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学不能只停留于课本上的社会知识教学,还应将不断更新的社会知识补充到幼儿的活动课程中,让幼儿学到、了解到比课本更为丰富、生动的社会知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增加,幼儿看得多,感知得多,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情感。
  为了给幼儿揭开社会的另一个侧面,让孩子们了解我们周围还有一些聋哑人,其中也包括小朋友们,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让孩子们从小知道爱与被爱的关系。我们开展了社会活动“无声的爱”:先带孩子实地考察聋哑学校感受聋哑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了解聋哑人的不便与困难。教学时先请幼儿跳一个熟悉的舞蹈,感受跳舞有音乐与没有音乐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回播小朋友参观聋哑学校的录像,在一个悲伤的音乐背景衬托下观看故事课件,再让幼儿欣赏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这个曾经让许多人精叹不已的舞蹈,利用多媒体在知识点上、经验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启发引导孩子去感悟、去思考、去表演,让孩子表达自己对残疾人的认知,懂得生活中要有爱,关爱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从小做起,从而激活帮助他人的情感,形成亲社会亲残疾人的情感,达到社会
  教育的目的。
  
  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社会领域活动的教学手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方法的新颖多样是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的条件。它能跨越时间和空间,把难以理解的或抽象的或微观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或事物进行动态模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音响刺激,将教学信息转化为鲜明的视听形象展示在幼儿面前,易于幼儿观察、想象、理解。使社会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情境法:社会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淡化教育的痕迹,关键用大量情境创设来感染幼儿。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激发起幼儿的学习情绪,调动幼儿的主动思考与探究的积极性,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大班主题活动“找春天”。在教学前,带上录像机、照相机,教师与幼儿一起寻找幼儿园内的春天;幼儿和自己父母走出家门,去公园等实地去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把孩子们所感受体验的春天的景象拍录下来,带回幼儿园,在教学时,播放多媒体,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参与寻找春天的画面时,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眼中的春天。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讲述的欲望,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讲述的欲望异常的强烈。同时,再播放有关春天景色的录像片,录像以其多彩绚丽的画面,配有诗歌录音,融声、色、图为一体,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幼儿引入了一个洋溢着春天气息的优美情境中: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欢快地流着,池塘里小蝌蚪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嫩绿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荡,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捉害虫,农民伯伯在稻田里赶着牛在犁地播种……幼儿仿佛置入大自然的怀抱,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来了。身临其境的教学信息,激发了幼儿喜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孩子犹如进入了“社会”。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得以协同发展,取得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游戏法:21世纪是一个与人合作的时代,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学习互助,合作分享是社会领域的主要目标,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应该让幼儿体验与教师、伙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与人合作的态度,为孩子展示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富有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能解决社会活动中重点、突破难点。
  如,小班社会活动“团结的小伙伴”。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的场景,通过情境游戏让幼儿体验游戏。把孩子带入美丽的森林与小动物一起快乐游戏的情境中,然后,利用电闪雷鸣的情境,导入怪兽的出现,营造游戏的情境,引导幼儿团结起来一起营救小动物,游戏的课件与幼儿产生了很好的人机互动效果,课件中逼真的图像、丰富的内容和突出打怪兽的同步音效。创设了一个真实紧张的游戏情境,不但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多种感官,更直观感受活动内容,还调动了幼儿积极的情绪,及时进行情感体验,孩子们在有趣的游戏中很好地体验与教师、伙伴共同游戏的乐趣,增强了对活动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幼儿的社会性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发展。
  
  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社会领域活动的活动过程
  
  幼儿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兴趣、情感的支配。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已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多媒体的运用能将静止的画连贯性、动态化,抽象的主题音效化、趣味化,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刺激,可以使其充分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多媒体电脑具有涉及面广、跨度大、信息量多等优势,能有效地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幼儿的认知效率,极大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如社会活动“少数民族”中,为了让幼儿更深入、更仔细地观察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如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蒙古族等。活动一开始,我就请幼儿欣赏各种民族的服饰与穿服饰时的活动场面,在各民族的音乐声中介绍这个民族的特点,然后再显示单幅画,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观察他们服饰、生活习性。在观看多媒体电脑的短短几分钟内,孩子们获得了很多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勾起了许多美好的联想,陶冶了孩子的情操,并激发了强烈的讲述愿望和制作民族服饰的兴趣;最后,在幼儿的赞叹声中,终于按捺不住自己蠢蠢欲动的小手,找材料,画、剪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
  孩子喜欢关注周围的生活事务,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落脚点,培养孩子亲近社会的态度,也是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
  如大班社会活动“多彩的广告”,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广告形式、内容。通过讨论,幼儿了解了不同广告的不同作用。接着,教师还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密切联系生活,示范良好的动画公益广告:爱清洁,讲卫生,遵守交通规则……既生动又形象,发挥了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很快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不仅扩大了幼儿认知的信息容量,开阔了幼儿的认知视野,还拓展了幼儿思维空间,为下个活动环节——为班内常规设计广告词,做了充分的准备与铺垫。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促使幼儿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他们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升华到了更高层次。这是传统社会教学活动无法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