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家庭教育:闵行小学Moodle课程探索
2008-12-29黄晓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基于Moodle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进师生、生生以及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所以将Moodle作为学生学习环境不失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之举。2007年暑期,参加完Moodle课程的集训后,笔者想到了两个问题:①Moodle课程设计在课堂上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无疑是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的,但是,在中学可能比较容易开展,而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刚刚从幼儿园走进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能施行吗?②如果Moodle进入家庭教育,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课程是否可行?
众所周知,脱离了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他们对于电脑的实际操作水平来开展Moodle教学的话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想到了用第2个问题来解决第1个问题,即把Moodle课程适宜地搬进我们的家庭教育。那么,如果让Moodle运用于家庭教育,家长的关注度会怎么样?Moodle课程运用在家庭教育上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家长会支持并合作吗?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份面向家长的问卷,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的62位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有81.36%的学生家里是有电脑的,并且89.58%都是以宽带上网的;有94.92%的家长对网络学习平台表示欢迎。这些数据说明,现在的电脑和网络已经比较普及,在家庭教育中加入Moodle课程的要求并不是决无可能。
一旦Moodle课程进入了家庭教育,就会给教育教学带来非常大的便捷。当孩子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进入课堂进行学科学习,他就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下从Moodle网站上进行学习;当孩子回家后家长对于当天的复习无从入手时,他也可以在Moodle课程中找到路径;当教师抱怨着忙于批改作业而没时间没精力在教科研上时,他就可以通过Moodle课程来进行作业的管理和反馈。
闵行区在推行Moodle 平台中实行的“前移后续”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适用于家庭有网率较高的班级。恰巧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有网率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其中一个班级,只有两三个家庭没有上网条件。于是,笔者以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广场——分段》的基于Moodle平台的课堂教学课进行了尝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对植树问题的具体操作和观察中,探索并体会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以此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教学目标和Moodle课程平台的优势,笔者在课前设计了学生的准备活动:“拿出几根细绳子,第一根剪1次,你发现了什么?第二根剪2次,你发现了什么?第三根剪3次你又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在Moodle平台上及时地反馈,便于在课堂教学中交流;我还让学生当了一回小小园林设计师,自己设计种树,并把设计好的图片以作业的形式上传到网上。学生在家里可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后进行网上自主地交流,而上传图片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这样的课前准备既有一定的趣味,又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和家长一起浏览并自主学习了课程的预习资源,亲子之间的情感也增添了不少,且引发了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的兴趣,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在课堂学习之后,笔者还留有了一定的课后延伸,建立拓展资源的一个主题,出示了另外一些课堂上没有涉及的植树问题,如贴画问题、敲钟问题、锯木头和封闭图形。Moodle课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了一个不限于时间空间的平台,为接下去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网上自主学习不仅复习巩固了此节课的知识点,还更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了起来,同时将课堂教学进行了延伸。
最后,我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大家来谈一谈”的主题,学生在课后可以在这里和同学、老师交流,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可以投票,甚至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在线讨论。有个学生在“说说生活中的间隔”这一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提出了一项“我来总结”的话题。Moodle环境下的教与学后续可以说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服务,关注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探索Moodle课程以及其与家庭教育的实践整合上,我们现在只不过刚刚迈出了第一步。我们更希望通过Moodle教学平台能激发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而不是为了Moodle教学而教学。
魔灯动态月月播报
Moodle高级培训在闵行
2008年3月15~16日,来自东部地区中小学的教师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参加了Moodle高级培训班。这些教师多数具有Moodle教学实践经验,参加此次培训是为了了解Moodle的新发展,更好地运用Moodle进行教学。所以,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Moodle的高级插件和功能。
这次培训是在“全国首届基于Moodle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研讨会”之后进行的,不仅是对以前Moodle应用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以后Moodle工作开展的一个展望。
(上海师范大学严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