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侪互研模式
2008-12-29王永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同侪研修模式是美国学者Joyce与Showers最先提出的,其内涵界定为:一种互信互助的历程,通过此种经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同事一起检查,反思教学情形,扩展,精进,树立新的教学技巧,分享教学理念与想法,互相教导,共同做研究,或在现场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具体包括同侪互研、同侪互助、同侪互教、同侪互学等。上海市闵行区在Moodle平台引进、研训与应用的过程中,借鉴应用了同侪研修模式,取得了理想的研修效果。
同侪互研
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领衔指导应用的Moodle课程平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并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但鉴于国内外教学软件众多而更新换代速度飞快、不利于长期推广应用的实际,我们把全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组成的朱林辉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分成若干个同侪研究小组,分别对Moodle平台的各个板块进行同侪深入研究、实践应用与评价。并利用每两周一次的工作室例行活动时间,或者是分组,或者是全体成员一起,同侪交流、分析关于Moodle功能与价值的研究成果与体会,并对同侪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探索与深层研究。基于工作室在深入地同侪互研与评价后所得出的肯定结论,区教师进修学院果断决定,引进Moodle平台,区域推进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探索突破信息化在教学应用中的瓶颈、走出信息化有效应用的高原的新途径、新方法。
同侪互助
为了提高Moodle研修班的培训效能,我们探索了同侪互助的研修方式。在基于Moodle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研修班第一阶段结束至第二阶段学习的三周多的时间里,各学校参加研修班的五六名教师组成了Moodle学习与研究小组,同侪互助,共同解决在课程建设和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课程申请、信息化课程框架结构设计、Moodle板块功能应用、如何将信息化课程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等。正是以各学校Moodle学习与研究小组的同侪互助为依托,研修班学员在两周时间内,都在“魔灯闵行”上建设了自己的课程。
在第二阶段开始之前,研修班学员共同选出了10个比较优秀的课程,并进行了基于Moodle的信息化课程设计展示交流。在每一个课程设计展示交流后,黎加厚教授都要请其他教师对展示课程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指出其不足,这既是一个给课程设计者进一步拓宽思路、提升课程设计品质的过程,也是学员同侪互学、同侪互鉴、同侪互助的过程,还是为各位学员提供优化自己所设计的课程的有效思路的过程。这个同侪互助展示交流的举措,得到了学员一致的支持与赞赏。
在第二阶段Moodle培训结束后的4月中旬到学期期末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各校Moodle学习与应用小组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信息化课程设计如何进课堂上。他们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同侪研究如何优化课程设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Moodle功能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如何建立基于Moodle的以“前移后续”为特征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在研修班学员普遍探索的基础上,文来中学、复旦万科学校、平南小学、闵行五中、华坪小学等研修班的学员,先后开展了14节区级和校级的在三种信息环境(多媒体教室、信息化小班和电脑房)下基于Moodle的研究课,使研修班学员基本清晰了三种信息环境下Moodle平台应用的模式与要求,为Moodle平台应用向纵深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侪互教
在确定第二批Moodle研修班培训教师时,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延用第一批研修班的方式,外请专家来执教。另一种就是从第一批研修班中选择优秀学员来执教。最后我们决定用第二种方案。因为我们认为:一是由于第一批参加培训的教师亲自经历了长达一个学期的Moodle培训、课程设计与应用,熟练地掌握了Moodle的功能与操作技术,掌握了基于Moodle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的基本要求,具备了完成培训任务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二是这些教师都是我区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因此,他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节奏的调节、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等方面会把握得比较到位。三是由于他们都是来自一线的学科教师,有的还彼此相当熟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易于同侪沟通与交流。
研究证明,组成同侪互助的教师团队是提高教师研修效能的有效策略,而实现教师之间的同侪合作是发挥教师团队效能的核心。在第二批Moodle培训中,两个研修班都各组成了一个3人教学小组。这两个教学小组,同侪合作,有分有合,同侪研究培训讲义、确定培训内容、调节培训进度、解决培训问题、确定培训的方法与方式。他们每讲完一部分教学内容,就马上走下讲台深入到学员中间,耐心地帮助学员解决遇到的问题,待学员全部掌握所讲内容后,再进入到下一部分内容。而每所学校参加培训的五六位教师又组成了一个同侪互助的学习小组,及时交流学习体会、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同侪互教、同侪互助、同侪互研的培训模式。

教师间的同侪观摩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成为提高研修质量的重要因素。Pajak(1993)指出,同侪观摩强调教师之间的彼此平等而相互学习与借鉴,根本在于强调合作式的同侪互助,即共同分析观察资料,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的策略,以加强教师对自我教学的关注和改进。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在进行第二批研修班Moodle培训的过程中,将第一批研修班学员所建设的98个课程,推荐给全体学员,从而使之成为了第二批学员课程建设的非常珍贵的自主学习、借鉴的资源。同时,第二批学员在观摩的过程中,也在同侪互研,对第一批学员制作的课程提出自己的优化意见,在这种同侪示范与同侪研究下,第二批学员制作的课程整体质量高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另外,同侪互助成为第二批研修班培训成功的第三个原因。由于第二批学员在魔灯闵行上制作的课程比较早,他们在培训的过程中,会不时地请周围的学员给他们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学员之间形成了互为参谋、互为老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