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2008-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教材解读
  
  《鼎湖山听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篇游记,以游览线路的先后为序,记叙了作者在鼎湖山景区所见、所闻、所感。第二与第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着墨于听泉的感受,语言优美,想象神奇,构句精妙,比喻贴切。如:对各种泉声的描写,用 “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等乐器来比喻,使泉水如技艺高超的演奏者,弹指间化作阵阵美妙的乐曲,流淌在字里行间,抒发了作
  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
  
  设计理念
  
  以扎实语文基本功为前提,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最佳整合点,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教学目标
  
  把细心揣摩文本与色彩鲜明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融为一体,感受泉声的丰富变化。在互动对话中分享重点段落习文的妙处,获得习文的方法,体验排比与比喻的精妙。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交流自己独特的感受,获得言语美感,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与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推敲第四自然段泉声的写法,发挥合理想象,进行仿写。
  所用的教学资源及环境
  教学资源:自制《鼎湖山听泉》网页课件、书本。教学环境:网络教室(保证人手一机,联网+投影)。
  
  教学过程
  
  1.雾中上山 依图入境
  出示薄雾中的鼎湖山图,教师引语导入: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鼎湖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这被雨雾笼罩的鼎湖山给你留下什么感受?接着教师以这样的过渡语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这般迷人的雾色里,让我们怀着对鼎湖山的向往一同与作者踏上山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染,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的感受必定更加真切,学生对语感的形成,主旨的理解必定更加深刻,这正是所谓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以上图片的情境模拟了雨雾笼罩下的鼎湖山的真实情景,配上教师诗话般的言语,不仅为学生学习垫下了基色,也让学生产生了无限遐思,激发了学生欲求下文的心理所需。】
  2.白天听泉 有声有色
  学生浏览课件,按自学指导完成第二自然段的自学。学生先认读出示如下词语:淙淙、清亮、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然后将词语分成两类,一类表示所闻泉声: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一类表示所见泉水:清凉、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课件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资源与场景,把本来枯燥的词语辨析置于游戏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象白天观泉听泉的情景,体会作者如何描写白天听泉的。然后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文章写法。(边看边听,泉声与泉水的描写交错融合;按行走路线描写所见所闻)教师边范读,边播放与第二自然段内容匹配的合成音像画面。学生浏览课件,自由配读,体会文与景的美。
  【虽然画面是文字的再现,可绝不是文字的重复。据课前调查,学生对泉的经历微乎其微。无“象”怎会有“意”?课件中设计的视频是学生与世界的中介,它穿越了时空,让原本陌生的文字变得灵动而熟悉,这样的触景自然情深而意切。“情动而辞发”,作者饱含深情地写,学生了解了它,就能满怀激情地读。】
  3.驻足古刹 赏读自悟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浏览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木参天的景观图。很多老师在执教这课时都会把第三自然段一带而过,殊不知,这一段为第五自然段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古木参天”、“繁花似锦”、“二百多年的菩提树”等,展现的是鼎湖山泉水所滋润的景象,是表达作者赞美鼎湖山,热爱大自然之情所埋下的伏笔。就此,我为“繁花似锦”、“二百多年的菩提树”等词做了许多图片链接,让学生在自读中欣赏体会,这样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也擦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对古刹的悠远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层的体会。
  4.入夜听泉 读写相融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入夜听泉”与“白天听泉”的不同写法。再读第四自然段,品味作者怎样描写泉声的及这样描写的好处。考虑以下问题:(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泉声。(2)说说作者分别把这些泉声比做了什么?(3)你认为这样写好吗?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出泉声的变化与美妙。学生先自由聆听四种变化的泉声,再质疑:为什么泉声并非作者所描写的那样美妙?从而让学生关注作者听泉的方式——“用心细细聆听、辨识、品味”,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究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又是白天一路观景心中已驻留的一份情,对这汩汩泉水默默滋润万物蓬勃生长的那份感慨之情,让学生明白,只有用心、用情聆听大自然,笔尖才会流淌出优美的文字。
  【四种变化的泉声,把大自然的真实带给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现实中的泉声并非那么美妙,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让学生自觉地返回文本深究蕴藏其中更为深刻的内涵,开掘了学习的深度。】
  5.亲近自然 静思默想
  教师引导学生:“作者聆听着,辨识着,品味着,又朦朦胧胧地想象着,你们说他想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最后一段,思考后回答。学生再次默读最后一段,思考流进作者心田的是什么,从而体会“润”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之情。
  6.课后练笔 聆听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作者用心,用情聆听出大自然美妙的音,请你在网络课件中选择一段喜好的音乐,学习作者的方法,去聆听,去辨识,去品味,然后写一段话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课文的题眼是“听”,课文的线索也是“听”,我们的学生不但缺少善于观察的眼,更缺少善于聆听的耳,在学生为作者的作品叹服之余,不妨让学生学习作者善于听、善于品的方法,让想象随音乐飘飞,诉说想倾吐的话语。】
  教后反思
  1.信息技术应让课堂“活”起来
  很多教师认为进网络教室把鼠标交给学生就叫活起来,在我看来真正的“活”的课堂不是学生操作电脑的忙碌,而是网络的信息所引发的思维的“活”。在语文教学中,沟通人本与文本的桥梁是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方面,信息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优势,教师就要让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入教与学的活动中,使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从而完成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检验信息技术使用的恰当性就要看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否得以充分提高,是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潜能。如《鼎湖山听泉》的最后一个“课后练笔”的设计,不仅是借助音像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是提高他们在语文知识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应是有意义的工具
  如果把信息技术只当作是传播信息与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那么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只能是高耗低效。只有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的工具时,它对教学才会有促进作用。如《鼎湖山听泉》一课中,我让学生听四种泉声,目的不在于听泉本身,而是培养学生质疑与思辨能力。因此,我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能停留于浅层上,而是应该研究信息技术运用中的深层次问题,如,信息技术应在哪些条件下用,用的目的是什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学习效果等。当然,我们只有将有意义的工具与有效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信息技术发挥最大的功效。
  3.信息技术应承担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但是我们在运用其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意识,搜索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不能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即不能失去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虽然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变革,但不变的是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的设计时,不要因为资源的丰富而改变了目标设定。语文课还是语文课,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特性;该是怎样的目标还是怎样的目标,至于信息技术,它是达成目标的润滑剂。
  点评:
  欣赏这篇设计,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并非因其完美,而在于设计者对整合的一种真实态度,在于设计中所体现的学科本位特征,更在于其中所体现的基于学生认知特征的媒体整合设计。正如作者在文中所称,江南的学生少有听泉观泉的经历和印象,因此听一听和看一看就显得很有必要,但这份“眼”观和“耳”闻的感受并没有流于表象,而是根植于文本,落实在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等基础之上,便显得难能可贵。
  同时,能让我感受到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设计中关于教材的分析和设计理念的阐述与下文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有着很好的一致性。
  (点评人:张勤坚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