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交互 生成
2008-12-29叶立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以上是不同教师上的两堂基于电子白板的数学课。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架构,我们通过这两堂课,可以感受到电子白板给我们课堂带来的显著变化。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是创造与开发的过程。电子白板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设计内容。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
案例1里,在“实物图中抽象角”的过程中,教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还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避免了以往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过多的预设。在“角的大小比较”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在电子交互式白板上画一个很大的角,并请其他学生画更大的角,然后运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功能进行现场拖动、旋转、重叠,从而进行大小比较,现场取材及生动、形象地比较非常好地体现了“动态生成”的理念。
案例2里,教师先让学生寻找角,获得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折角、画角,使学生3649ff938663439cd90a56e26f6a368d394ecfa6df07896a0e02675105cc15f2对角的特点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发现了角的多种特征及表示方法。接下来是利用电子白板介绍角的知识。由于给予了学生一个自己去寻找、发现角的过程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提出了多种表示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的。还有些非常具有创造性,真正实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求。
两个案例中,教师都非常关注课堂的生成,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两个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电子交互式白板技术,运用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拖放功能、照相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匹配功能、即时反馈等功能,提高了视觉效果,激发了学习兴趣,将老师从过多的课前预设中解放出来。
案例1里,教师在“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角”环节中,运用电子交互式白板功能,现场快速画出了一组几何图形;在“抽象角”环节中,教师准确地画出学生在实物图片上找出的角;在“比较角的大小”环节中,师生一起将学生现场画的几个角进行比较;在“画角”环节中,教师调用电子白板“直尺”工具,进行现场板演,“直尺”工具的使用让板演更加准确且形象;“角的分类”环节中,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直接进行分类,标注的操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案例2里,教师利用电子白板,通过“展览馆→操作室→休息室→活动室→表演大厅→留言坊”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特别是最后的“留言坊”,学生就特别感兴趣,留下了各自在本堂课中最想说的话,包括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没有理解的地方,效果很明显。
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资源功能和丰富的拓展功能,为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