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dle平台在新课程教学与评价中的实践探索
2008-12-29周惠欣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还面临很多困难,如操作性差、缺乏有效抓手等,这就需要一个能够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真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可供教师借鉴和迁移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技术、策略和工具。魔灯(Moodle)平台的应用便是解决这一困境的金钥匙,它为我们推动课程整合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在Moodle教学环境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转变为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习路线图和设计教学活动,成为指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探究学习的导师。可以说,教师利用Moodle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深入体验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过程。
2006年8月,全国中小学范围内首家Moodle平台的应用培训在我校进行,并建立了第一个Moodle信息化课程——鞍山一中Moodle网络课程。一年半来,我校在建立Moodle并推广应用到新课程教学管理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Moodle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Moodle平台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和学习管理功能,教师通过Moodle平台可以轻松创建自己的信息化课程。我校在建立Moodle平台后,积极探索其在有效整合教学方面的应用,力图找到在新课程中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方法。为此,我们制定了“专家引领、网上培训,特色教师打先锋,典型课例作示范”的推广方式,组织科研骨干教师、学科特色教师积极利用Moodle平台开展教学设计,领会Moodle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探索Moodle课程设计的框架流程,开展观摩教学,让全体老师切身体验Moodle平台的教学魅力。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的指导下,我们探索实践了三种Moodle课程教学方式:网络教室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学习方式和远程网络学习方式。
1.网络教室教学方式
网络教室教学方式即课程整合研究时期的网络教学方式,主要在网络教室开展教学。我们利用 Moodle平台形式新颖的资源呈现方式和自主协作学习为理念的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讨论、在线测验、网上作业、投票、Wiki写作、互动评价、程序教学、数据库应用、交流学习心得等。根据信息化课程设计模型要求,组织学习的路线和资源,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能力水平完成资源建设、教学活动和网上测评等学习任务。
2.多媒体教室学习方式
多媒体教室学习方式即基于教室进行讲授的教学方式。课前师生共同创建学习资源,教师预设问题,学生参与交流发表见解;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在教室登录Moodle平台,投影授课,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课后登录Moodle课程进行拓展学习与复习,完成检测与反馈,从而拓展课堂空间为开放学习空间。
3.远程网络学习方式
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即数字化学习。学生通过校内外网络登录Moodle平台学习相关课程,根据学习路线自主学习或者根据个人知识水平选择学习;同时,参与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和资源建设,如讨论区、Wiki、投票、词汇表、数据库等,并参加网上课程测验和网上作业,开展基于作品与学习成果的互动评价。
经过探索,我们感到远程网络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于经过精心整理、脉络清晰的、系列化的教学内容,可供学习者自学或辅导复习等。
通过专家的理论引领以及骨干教师的示范和带动,魔灯平台在教学中的精彩表现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们身临其境体验到了魔灯的魅力:首先,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兵作战不同,Moodle体现了“同伴合作”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在网上共同设计建立课程,分别授课;其次,Moodle平台给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超越课堂的广阔空间,网络改变了课堂;另外,Moodle简单易学,每个教师都可以轻松成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建者,真正成为了
课程设计的主人。
Moodle支持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
为了使学生成长记录评价与新课程改革同步实施,利用Moodle的网站管理和学习管理功能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系统,使类似命题作文的“学生成长记录册”变身为学生自我设计的成长在线个人网站,从而构建了新课程发展性评价方式——鞍山一中学生成长记录系统。该系统是集展示性、交互性以及评价于一体的网络化成长记录评价系统,学生可以在其中建立自己的个人成长记录网站。
根据Moodle平台的主题格式设定,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内容要求。我们规划了8个规定主题和2个自主设计主题。对于规定主题,学校详细制定了各主题建立的形式和内容。同时,根据各主题呈现要求,对Moodle平台的各项功能以及资源、活动模块进行了认真研究,体会其设计理念,以便为每个主题确定最佳的资源表现形式或活动的设计方案,使每个学生成长记录更加生动有趣。
为使学生顺利掌握魔灯技术应用,尽快建立起学生成长记录系统,我们把Moodle作为信息技术课必修内容进行讲授,从而使高一、高二的学生迅速学会了如何在Moodle成长记录系统中登录注册、规划界面、添加作品、建立论坛和评价投票等网络应用技术。
学校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很快吸引了家长的关注和拥护,教师们也摆脱了《学生成长记录册》带来的烦恼,愉悦地走进评价改革的网络世界。Moodle成长记录的建立,成功地搭建起了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孩子互动的平台,完整地记录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长经历,并注重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实现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的即时结合,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Moodle平台应用的初步成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接触Moodle至今,我校的已经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应用中取得可喜成绩。2006年12月,我校周卫峰老师基于Moodle平台设计《谈吃》一课获得全国高中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并在颁奖大会上示范观摩。2007年6月,我校的张达丽老师的Moodle美术课《个性标志设计》获得辽宁省视频教学案例一等奖。2008年1月,我校的顾红军老师应用Moodle平台教学的《杨烈妇传》也获得全国整合课大赛一等奖。在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年度评选大赛中,我校Moodle信息化课程平台被评为优秀教育主题网站,我校的齐次等老师的Moodle课程《再别康桥》、《盐类的水解》、《三峡大坝》获得全国首届信息化课程包评比优秀奖。2007年11月,《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刊登了介绍我校开展魔灯平台研究的文章《鞍山一中魔灯推广应用策略研究》。2007年12月,学校参与了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主编的《Moodle信息化课程设计》一书,制作出版了Moodle平台视频教程教学光盘。2008年3月,在全国首届基于Moodle的信息化课程设计与应用研讨会上,我校校长周惠欣获邀在大会上作《Moodle在新课程教学与评价中的应用探索》经验交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为周校长的发言作了精彩点评。另外,我校5名教师选送的论文和课程包获得大会评比一等奖和三等奖。
目前在黎加厚教授指导下,我校的魔灯信息化课程平台已经从1.5版本升级到1.7版本,开设了8门类17个科目,建立信息化课程52节,开课教师19位,注册学生用户1500余人。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应用成果。
回顾这一年多来“Moodle信息化课程”与“学生成长记录系统”在我校新课程教学与学生评价管理中的探索应用过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信息化时代,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更多地需要信息技术解决发展中的困难。虽然我们关于Moodle的认识与运用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然而,我们更加坚信,随着Moodle探索和应用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一定会高举这盏神灯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