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升有效性

2008-12-29徐继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长期以来,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比,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忽视,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也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其实,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手段和保障。课堂管理主要是对课堂中诸因素进行有效地调控,采取适宜的方式与策略,以学生的自我控制并最终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实施为目标的过程。然而,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又有其特殊,信息技术教学拥有高尖的硬件设备、拥有丰富的网络世界,加之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特别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进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这对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关照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关注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网络CNKI搜索从2000-2008年的中国全文期刊目录,在论文题目中包含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共110篇,而采用同样的方式笔者搜索题目中包含“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的论文是0篇,与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相关的论文仅有1篇。笔者又利用Google对信息技术课堂、信息技术课堂纪律、信息技术课堂规则进行搜索,共搜索到有关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课堂纪律及课堂规则的论文共13篇,这说明相比信息技术教学而言,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也很难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笔者曾经多次考察过内蒙古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状况,结合已有研究论文中的观点,认为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教学中学生缺勤和迟到的现象较为严重;②由于对课堂互动环节缺乏控制,课堂过于活跃,常处于无序与失控状态;③由于教学环境较差,设备的软硬件经常无法正常运作,经常导致课堂成为自由活动的场所;④由于教师对教学的准备不足,使得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的时间较少;⑤由于对学生起点能力差异估计不足,统一进度的教学使得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较少。
  
  夯实课程与教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总结的结果就是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想学、爱学,才能够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夯实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和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似乎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最主要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目前所经常提到的零起点问题也是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的因素。而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方法不得当等也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只有夯实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学生才会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兴趣,愿意学习,也就容易产生自律,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规则等进行管理。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实施
  
  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已经较为详尽与准确,并制定了相应的课堂管理策略。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对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操作程序等研究还不够深入。
  1.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目标
  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是指学生投入有价值学习的时间,不是分配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指向全体学生,那么课程管理目标也就要求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发展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课堂管理中,学生的行为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课堂管理的任务,同时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操作过程
  若想保证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上述课堂管理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与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的操作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设计课堂管理规则、提出课堂管理规则、实施课堂管理规则、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其中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指的是教师把对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提出规则指的是在设计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阐述课堂上需要遵守的各项规则,让学生知道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实施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课堂管理的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地按规则行动,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在规则的指导下,监控学生的行为,对于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管理规则中,也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精心的教学准备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根本。反思、修改管理规则指的是课堂管理规则在应用的过程中,会显现出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堂管理规则要及时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管理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行为和规则的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
  
  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动态性——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原则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目标,在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课堂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环境。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因素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环境的关系;学生与环境的关系。课堂管理就是协调教师、学生、环境的关系,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在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主要任务是课堂纪律,即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但是,信息技术课堂的环境与传统课堂的环境比较,有其特殊性——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在计算机机房或网络教室进行的,即计算机是课堂环境必不可少的设备。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要用计算机完成练习,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上网和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除了实现传统课堂管理目标之外,更要重视协调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除了实现传统课堂管理目标之外,更要重视协调好教师和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的功能及相互关系,综合协调,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
  若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以课堂管理的规范性为前提。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虽然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管理是在一定预期控制内的随机,不是盲目的随机,因此应该规范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操作过程。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则设计的语言表述要规范;规则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要求和现实条件;规则的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规则的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则的设计执行;规则执行后一定要反思、修改、完善。适合课堂教学的课堂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设计——实践——修改设计——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规范操作,才能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管理是由系列规则控制的外显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学生和环境进行调节、控制的行为。因此,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规则对学生的要求也要用外在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进行描述,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控制和协调。例如,在完成某个具体教学任务时,要求学生在多长时间范围内,完成哪些操作、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任务的奖惩规则是什么、在操作过程中不允许发生的行为是什么等。只有课堂管理的规则可操作,才有利于教师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执行。
  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的规则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一样,是随着教学的进程动态更新的,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课堂的管理规则也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规则同其他课堂管理规则的差异在于: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规则不应当包括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同时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规则进行设计、实施。课堂纪律的实效比较长,更新的频率不需要太快,但是对于每堂课的活动规则的设计却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变化,对于每堂课都要设计不同的活动规则。例如,在每堂课中,教师完成哪些操作,时间是多少,学生完成哪些操作,时间是多少,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方式是什么,什么时间发生等。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管理表现出很强的动态性。
  课堂管理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管理,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摸索,制定适合自己教学的课堂管理规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