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神奇的教育天网
2008-12-29彭敦运俞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当我们写下本文的标题时,耳边便响起了那首著名的歌,“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吆,给雪域高原带来吉祥……”当我们回味这美丽的旋律时,思绪却被拉上了奔腾的大巴山,拉上了盘旋的苗岭……拉上了散落在这两三千米以上高山峡谷里的鄂西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我们仿佛又看见了几十万土、苗少年挑灯夜读,看见了几万教师呕心沥血;仿佛又触摸到了那穿过莽莽山脉、跨过深涧激流,给土、苗儿女带来一张吉祥智慧的教育天网。
成立于1983年8月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六县二市一区,总人口382万,其中学生就近70万,但是,由于山高路险,信息不畅,恩施州的教育水平一直徘徊不前。教师们要到省城开一次教研会获得一点教研信息,除了用去比别人多出两三倍的路费外,仅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三四天,往往是我们的人还没到场,会议就结束了!恩施的教师盼啊,盼望与山外的沟通,盼望学到好的方法,得到新的理念;恩施的学生盼啊,盼望山外走来优秀的教师,送来优质的资源!终于,2003年国家为扶持西部的教育,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耗资100亿专门设立了一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人们亲切地叫她“天网”。从此,恩施州结束了孤岛教育,几十万师生第一次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倾听来自山外的天籁,看到山外的教育,闻到山外的书香;第一次能像山外的老师那样教,第一次像山外的学生那样学。
啊,天网,一张神奇的教育天网!
一
2006年4月10日,受湖北省教育厅的委派,我们一行18人分三个小组,在恩施州市县领导的配合下,对恩施州的远程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为期近一周的调研。在这7天里,我们其中的一个组深入到恩施市、建始县的12个乡镇、23所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学校,走访了近200位教师,召开了25场座谈会,观看了23节利用远程资源开展的课堂教学,查看了150多份远程教育的档案和校本培训记录……经过仔细整理,我们发现,远程教育的风暴正从山沟里掀起,一场真正意义的教育改革正席卷广大农村。大山里的教师正开始学着利用天网,在能够涉及的课程领域,积极展开了信息下载、切入、整合、甚至开发,让所有的山里娃真正享受到了天网的恩泽。
启动了的天网,不仅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而且也让学生及其家长受益匪浅。座谈会上,88%的教师说,通过天网,他们“更新了教育理念”“学习了别人的经验”,让“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山外接上了轨”。有总数30%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网上资源,拓展教学渠道,开展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有80%的学前班还利用天网开展了活动。在我们所到的初中这项工作做得更好,60%的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采集信息、整合资源,上好各学科课程。通过与学生的交谈,95%的孩子都十分喜欢天网,他们觉得“这样的课有味”“不打磕睡”“外面好精彩”……更为可喜的是,天网还为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服务,所有的学校都利用天网为乡村党支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新农村的建设,为家长学校的延伸,提供了培训资源,受到了社区的充分肯定。

然而,天网毕竟还处于初始阶段,我们也看到这种教育跋涉中的困难,尤其是人才奇缺使天网举步维艰。在调研里,我们分别以“会开机和运用Word打字”“会使用Excel软件JNXY简单统计”“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修改课件”等来评价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会寻找资源和直接播放资源进行教学”来评价教师应用资源的基本能力;在通过多层面询问与座谈,我们发现,教师们的水平还不能适应天网教育的需要,尤其是骨干技术力量奇缺。
上述的“会用”,也只是停留在初级水平上,还不能理解成会熟练应用。
我们在茅田乡三岔沟小学发现,由于缺乏懂技术的教师,唯一的一台计算机系统崩溃后,竟连续半个月开不了机,更谈不上天网、地网资源的接收、使用和二次开发了。许多教师说“能用”资源的人实际上也只会播放光盘,对电脑几乎一无所知,只有接受过培训的项目管理员稍强一些;而在村小,即使项目管理员也只会开机、关机、接收资源,至于对资源的整合、编目、分发,同样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人才的严重短缺是制约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虽然许多地方像崔坝和长梁一样也采用了边培训边提高的办法,并且以市电教站为龙头,建立了片区中小学技术人员服务体系,临时解决了部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是各校长期的设备维护、技术更新、资源开发,还是困难重重。
天网,云遮雾罩,正遭遇着初创时的阴霾。
二
两年过去了,也就仅仅两年,当我们重新踏上这块美丽的土地就惊喜地发现:山更绿了,水更甜了,恩施上空的教育天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结出了累累硕果。
且不说从基层学校到县市州信息技术硬件配置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单就几十万师生使用天网水平的迅速提高,就折射着日新月异的进步。
全州各县市以实验小学为天网教研的龙头,组成了许多天网资源开发队伍;教研员率领本县市的骨干,成立了许多中心教研组;至2008年6月,仅州里组织的UC网络教研就有60次,覆盖了六县二市一区,近万名教师登上了天网参与了研讨;市县里的天网教研更多,而且每一次教研都能围绕一个主题扩展校本研究,都能带动几节具体的课堂教学;几乎每所学校每期都能完成3节课以上的天网研讨;每次网上探究,中心校都能与普通村小像鹤峰实小和容美小学、恩施实小和侗乡小学那样“一对一”对接帮扶;全州教师60%以上都在天网教研中上传影像资料、发布信息,还能结合具体活动撰写纪实、评析教学。
正因为天网教研的每一个课例安排、每一次主题确定,都是依据教学的进度展开的,贴近了教师实际、贴近了教学实际,大家学得快、用得多。老师们才深有感触地说:“参加天网教研省钱、省时、有效果、划得来。”巴东县的刘家用老师说:“我们四年级组已经离不开天网教研,这是一个教师业务切磋、相互学习、提升自我的最好平台。在每周教研时间里,大家个个畅所欲言,谈论困惑,抒发情怀,享受教学中的神来之笔,明辨教学中的是非曲直。天网是我们执教的福网。”鹤峰容美小学58岁的王志海老师说:“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提笔忘字、张口忘词,手、眼、脑都跟不上趟,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前年第一次通过天网点评田琼芳执教的《比一比》时,是被校长逼上梁山的。现在,点评次数多了,进了UC房间,不说上两句,心里还真闷得慌!”天网成了恩施教师们播种希望的土壤,成就职业追求的梯。
现在,全州所有乡镇学校的天网教研已经与本地的联片教研结合起来了。教师们都可以通过天网分年级独立准备、集中参与、集体看课(视频、文字)、多元研讨、网上交流,创建了一个方便、实用、开放、集成的校本研究系统。除了语文、数学学科经常开展网上研究外,还定期开展了英语、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研讨。尤其是《科学》天网教研,解决了全州专职教师少、教材生疏的困难,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咸丰朝阳寺小学黄校长说:“这样的校本教研是我们农村需要的,也是我们创办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2008年6月,在“K12杯”首届全国课堂实录有奖竞赛中,恩施州选送的网络教研课38节,竟然有32位教师榜上有名,其中,鹤峰实小艳老师的《画风》,恩施实小袁虹的《画杨桃》,巴东实小向东进的《荷叶圆圆》分获一、二、三等奖……
天网开始将山区的教师送上成功之路的同时,也给土、苗少年洞开了一扇成才的大门。两年来,恩施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学生辍学率明显下降,一次性毕业率明显增加,综合素质得以迅速提高。小学教育开始与山外缩小差距,中学教育开始形成特色,即使是高考,恩施州的学生也收获了从未有过的辉煌。
天网,正在点亮土、苗人民的希望,正实现着师生们的梦想。
三
天网,是土苗人民的智慧网,也是吉祥网,可她又是怎样在恩施人的手里变成智慧与吉祥?
恩施人说,领导是关键,活动为动力,评价在激励。
为了建设天网,恩施州各县市教育局领导全部披挂上阵,技术装备站负责硬件建设,教研室督查学校教师使用、校长负责落实管理。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一环不漏。为了使天网有一个法典,州里从上到下层层制定《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办法》《远程项目学校工作职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工作职责》《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接收管理人员职责》《现代远程教室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和软件使用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服务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成了天网落户恩施的保护神。
除了上述内容,教研员身先士卒的业务引领与督察,也是保证天网畅通的关键。州市县教研室要求每次学术活动,教研员必须上线服务。为了落实这一“必须”,少数年龄偏大、操作不熟的教研员,在儿女们的帮助下,也蹒跚上网。正是他们的先锋与模范作用,才促使了全州几万教师攀上天网,享受天网。
网络是虚拟的,活动是实在的。只有实实在在的活动,才能引导、凝聚、开发全体教师利用天网的积极性,这是每一位恩施教师都明白的道理。正因为如此,恩施的天网教研从课堂教学的“设计-试教-研究-改进-展示-反思-完善”入手,狠抓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并引导他们深入开展网上点评,从而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老师们说,这是“一人设计,八方受益”。 向东进老师在执教了《荷叶圆圆》后,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网络教研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充实、思考更加频繁、写作更加勤奋、学习更加认真。在平凡中忠实着我们的事业,在付出中收获我们的喜悦,在努力中成就着我们的梦想!”他的一位同伴在网上发贴说,“天网教研有明显优势,它帮助了众多教师摆脱了凭个体狭隘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由独学无友进入了同伴互助,使大家都能自主开放、利用先进技术进行高效率地教学,强化了教师教研意识,激发了新课程实践的自觉性,促进了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习惯的形成。天网教研的确是成就教师的天路。”
初到的天网,无比神奇,初始的天网教研,趣味横生。怎样让教师们的积极性始终高涨?恩施州巧妙地使用了总结评比的杠杆。他们既评选“天网教研优秀组织单位”,也评选“天网教研先进个人”,还评选“天网教研优秀文章”;既在州内评比,也向州外推荐,甚至参与全国信息技术教师的中原逐鹿。既给予先进者以学术荣誉,也给一定的物质激励,使全州教师始终保持着与天网的高度亲密。
天网,恩施的天网,虽然也有“月缺了、星遮了”的时候,但是我们相信,她的明天更多的是云蒸霞蔚、丽日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