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走进E时代
2008-12-29邱晓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行的家园沟通方式、内容已不能适应幼教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要求了。
我们根据本园幼儿父母与教师面谈机会少,但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特点,鼓励教师调整家园沟通的策略和方式,让家园沟通的形式符合时代特征,提倡多样化、开放式,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支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为家园合作共育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我园是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探索研究已有多年,教师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家庭教育和家教指导的经验。运用已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教师自主组织家长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交流已成传统。当开始提出更新的指导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家教指导领域中的作用时,教师们对这项工作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在展开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全园教师围绕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如:“现有的家教指导和家园合作交流的形式是否满足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家园联系的目的是否局限于幼儿发展情况的交流”“现代化的家教指导形式是否将替代传统的指导形式”等。这些问题使教师由原来的简单反对到冷静思考,进而达成共识。
同时,我们重视应用培训,先后组织全园教师参加电脑初中级、办公自动化培训,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课件、网页制作和SPSS现代统计培训,使全园教师对上网浏览、收发E-mail、使用MSN聊天工具等均能较熟练地掌握。同时根据幼儿园工作的总体需要,成立了由园长、骨干教师、电脑专职教师参与的信息技术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幼儿园教育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培训、信息化硬件建设等。
我们还充分发挥园团支部的作用,在青年团员中掀起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维护和管理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和“一帮一”的互助活动,即:一个团员教师与一位中年教师结对互助。这一切为家庭教育指导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依托幼儿园网站,构筑起家园共育的广阔平台,整合幼儿园、家庭的教育资源
1.show宝宝
孩子使家长和老师成为利益共同体,对孩子的了解是家园共育的前提。
在家长眼中,自己家的宝宝通常是最可爱、最棒的。我们在网站上开辟了“宝宝风采”专栏。刚开辟不久,就有众多的家长在网站上贴出了自家宝贝的照片。截止2007年7月1日,我们幼儿园网站上除了115张介绍园所设施和园内教师的固定照片外,孩子照片的展出率占幼儿园网站所有照片的64%,超过了园所新闻的照片数量。可见家长对于show自家宝贝的热情了。家长们通过“show宝宝”展现自家宝贝的风采,老师们也学会从家长的角度去了解和欣赏孩子。
不过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认识难免带有感情色彩,所以我们的老师也在网站上“show宝宝”,用自己相对公正和客观的眼光向家长展现幼儿园集体中孩子的行为表现。各班的教师除了经常性地将孩子在园活动的照片在自己班级的论坛上发布,让家长了解宝宝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表现外,还定期拍摄录像,将宝宝在幼儿园活动的情况动态地展现在家长们眼前,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家的宝宝,也了解班级中其他宝宝,帮助家长更客观地了解与评价自己的孩子。
从家长们观看录像后的留言可以看到这种show宝宝的方式受家长的欢迎程度。
姓名:宋林丰
发表时间:2006年3月28日22时51分
评论内容:老师的讲课非常精彩!影片的拍摄技巧也很好。丰丰上学后进步很大,现在带他外出时和别的小朋友互动能力大大提高,现在特别爱上学。我邀请丰丰一起观看了这个影片,整个观看过程他都是哈哈大笑。非常感谢老师的培养!
姓名:王奕阳
E-mail:jwang@celap.org.cn
发表时间:2006年3月1日15时28分
评论内容:希望以后多提供点视频信息,以便我们更好了解宝宝的成长。
姓名:徐俊文
E-mail:xuqiang@zisun.com
发表时间:2006年1月15日11时42分
评论内容:希望今后能多看到类似的视频资料,让我们能多了解些宝宝的成长过程。
姓名:林哲昊
E-mail:linsuiping@yahoo.com
发表时间:2006年1月4日14时41分
评论内容:上课内容充实,生动,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难怪儿子自从转学到实验幼儿园后,各个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懂事了,有礼貌了,会给妈妈捶背了,会给爸爸帮忙了。儿子喜欢上学,喜欢同学,更喜欢老师。
姓名:徐梓栋
发表时间:2005年12月31日17时33分
评论内容:看到宝宝在园内的生活活动真的好兴奋,老师费心了,谢谢!
2.show家长
家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这些都能成为我们优良的教育资源。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能够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合理的利用,并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及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幼儿教育过程注入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中班幼儿正在开展“我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中五班小朋友的爸爸在消防队工作,于是,就主动提出带小朋友去参观消防队,了解消防队员的工作和生活。老师觉得这个建议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开展,于是就接受了家长的建议,并和家长一起精心设计了参观的各个环节,使这一活动取得成功。
幼儿园网站使家长对班级工作的参与性大大加强,有家长主动提出要成为“志愿者”,为班级,为孩子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位家长的倡议,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响应。于是一支“家长志愿者”队伍就依靠网络的力量成立了。只要幼儿园和班级在网络上寻求帮助,这支志愿者队伍就会出现,根据个人的能力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如:学校开展“时装秀”活动,就有志愿者为活动出谋划策,出了许多自制时装的“金点子”,并联系了有线电视台前来拍摄,宣传幼儿园的活动;还有外籍家长主动提出每个星期用半天时间来幼儿园做“义务老师”,与孩子进行英语游戏活动。
3.show老师
教师的日常工作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只有让家长了解了教师的工作,才能从内心真正地理解并支持幼儿园的工作。网站也成为show老师的平台之一。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入园之前,能打动家长的是该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经验以及该教师所获得过的荣誉奖项,而孩子入园以后,家长则更为关注当前该老师是如何照看和教育自家宝宝的,也就是说更为关注当前的教师行为。所以让家长及时了解教师正在开展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还将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在网站上公布,听取老师、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共同为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出谋划策。
学期末,我们将幼儿园一学期以来开展的主要活动以及获得的成绩和荣誉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在网站上公布,让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有详细具体的了解,并听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意见。
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全方位提升家园共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增设触摸式电脑,有效发挥宣传与咨询功能
为了方便家长查询,我园根据家长实际需求,把触摸式电脑放置在家长进出接送幼儿的门厅内,定期更新咨询的内容。教师们认真看护好每一个参加早晚护导的幼儿,同时支持家长利用接送时间进行电脑咨询。
2.利用电子信箱,进行一对一的双向交流
家长年龄大多在三十岁左右,比较年轻,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较为熟悉。传统的电话、书信等沟通形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利用电子信箱与家长沟通具有快捷、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
教师与家长通过电子信箱互相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大都集中在自己孩子在园或在家的具体事件上。
日期:2007-06-19 18∶26∶28
发件人:rugee@sina.com
收件人:"\\"邱老师\\""
主题:关于哒哒
邱老师,哒哒有件事情我有点想不通,希望能帮我分析分析。上次早上,哒哒因为玩蚊香手被烫到,你大概也看到了,烫得还不轻,烫出了水泡。这倒没什么可大惊小怪,奇怪的是哒哒被烫到以后我们没有马上知道,因为小家伙并没有哭闹。当时的情况是:不知道烫过多少时候以后,我看到他不像平常的样子,一个人闷在那里,开始还以为妈妈要上班了他不开心,后来问了又说不是,说没什么理由,一直到妈妈开门就要离开的时候才把手指举起来,妈妈帮他上药并表扬他勇敢的时候哒哒突然爆发似地哭出来,估计是憋了很长时间了。
是他长大了,成熟了,知道自己做错事怕大人骂,所以不哭?能这样压制本性,是不是这种年龄应有的自然反应?这件事后,我一直觉得不太舒服。这么小就会隐瞒事情,而且这种痛的刺激应该是很强烈的,他竟然一点声音都没有,我想不通。
事后,我告诉他,类似危险的事情不可以做,但最重要的是:不管做错什么事情,哒哒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好自己,要告诉大人,叫大人一起保护、抢救受伤的地方,不能耽误时间。可能他还不能完全理解。
希望邱老师在平时帮忙观察哒哒有无类似这种擅自“消化”的现象,也帮我们教教他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需要家长做些什么配合工作,也请告诉我们。
给你又添麻烦了。
哒哒妈妈
以电子信箱的形式与教师沟通对原本与幼儿园直接沟通有困难的家长来说,E-mail无疑也填补了家园沟通上的不足。
3.运用MSN、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即时约谈
针对本园家长中90%的父母因工作关系不能自己接送孩子,但他们又很想与老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MSN即时聊天软件和手机短信功能为家长提供了方便。这些工具传送快、技术成熟,便于沟通。于是在征得了家长的同意后,老师们开通了MSN专线,把自己的MSN号码和手机号码都告诉了家长,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老师约定在网上讨论或短信通信的时间,谈谈孩子,话话家常,讨论讨论彼此不同的教育观,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使每位家长都能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为我们的教育出谋划策。
四、思考与建议
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家园沟通也存在着局限性,它要受到硬件设备和人的文化修养的限制。所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家园共育只是其它家园共育形式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只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才能适应和满足更多家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