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幼儿语言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
2008-12-29张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我们交流思想,沟通意见,都离不开它。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师。口语艺术运用得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苏秦六国封相;诸葛亮舌战群儒;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申明了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挫败了东南亚一些国家欲孤立中国的企图,而且和不少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古今典型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口语艺术的强大威力。信息社会对每个人的语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其方法、手段很多,但电教媒体以其自身的形象、直观和音、色、形、图并茂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各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口语能力。
当前,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普遍存在着口语表达能力差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新的时代中,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种现象呢?答案只有一个:回归生活、还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教育”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创造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伟大理论。他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孩子“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创造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可以这样说,教育环节中的“行动”和“思想”两大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创造教育就是把行和知、手与脑统一起来。为了实现创造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适度引进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利用计算机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创造教育旨在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在此宗旨下,教育目的应当是引导幼儿“求真、求美、求实、求新”,从而提高洞察力、想象力、鉴赏力、领悟力等创造素质。平时“听、说、读、写”的训练与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这些训练如果离开了这些能力的支撑而仅仅在表面上下功夫,教育将失去活力,也就难怪孩子不感兴趣。而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计算机可以呈现动感的画面,直观可感,给幼儿更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弥补了教师说教的缺陷。如:科学认识《恐龙》,不以认识恐龙的外形、名称、种类等为主要目标,而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拓展幼儿的眼界,让孩子粗浅地了解跨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幼儿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现实状况,如恐龙的化石、地球的板块构造等。二是将地理和生物知识的相关联系制成若干个小模块。三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点击板块,便会出现地壳变化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大陆是如何漂移的情境。幼儿在认识过程中借助课件,较快较好地把握了重点,理解了难点,进而进行语言表述、思维训练。
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激发学习欲望
按照创造学的理论,动力因素是起基础和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在它的呼唤和支持下,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会迅速发展起来。其实生活就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动力因素。生活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兴奋点。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教师善于结合教材抓住这些兴奋点,加以激励、引导、强化,就会使他们感到不吐不快、非吐不可,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丰富的感情宣泄出来。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很好地抓住了孩子的兴奋点,从而诱发幼儿较高层次的学习愿望。如:大班主题活动“虫虫、虫虫飞”,我利用班级网站发表了许多关于昆虫的谜语、儿歌、故事、图片、歌曲等,还发动家长收集相关的阅读资料,然后让幼儿反复诵读、欣赏,并交互学习。由此转化成了孩子自己的本领,促进了幼儿强烈的探究精神,那种喜形于色的愉悦感、成就感,就是成功的最好见证。
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特点,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网络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幼儿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幼儿通过信息获取、信息表达来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不仅新旧知识需要衔接,更重要的是相关知识背景越广博、深厚,越能促进新知识探索的成功。查阅资料、拓展创造性学习知识背景便是应当教给幼儿的重要手段。例如“桥”的主题活动,我给幼儿设计问题“概括桥的特点”供他们探索学习,孩子们在收集有关信息的过程中,主动向家长了解桥的种类、发展等,许多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从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将获得的信息打印后拿到幼儿园,或直接发送到班级的网站上与同伴分享。通过活动,孩子们在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下,知识在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思维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到处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之中。
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语言积累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阅读。不仅涉及对孩子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且因其独特的人文内涵,涉及孩子人格、情操、灵魂的铸冶。仅靠教学活动、仅凭个人的眼光所及只能领略到生活的一小部分,如“沧海之一粟”;而阅读作品、阅读报刊、网络资料能大大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生活空间,使之最大程度地感受社会、感受历史、感受人生。例如,我在班级中开辟了一个“新闻剪报”栏目,鼓励幼儿与家人一起,阅读并收集报纸、网络中的各类新闻、技术信息、艺术、图片等作品,剪下或打印出来,然后我与孩子一起讨论筛选,摈弃负面内容,宣扬真、善、美,最后编辑成为一期期我们的班报。为此发挥了每个孩子的鉴赏力、创造力,使每个幼儿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信息技术和创造教育就是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一对“翅膀”,它可以让孩子振翅高飞,但是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跌入山谷。当然,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也有两面性。比如,如何在活动中不让幼儿因为有了计算机的加入而分心,能接受教师的指导,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利用信息技术等,需要我们教师更大的努力和探索。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我们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教育的工作。毕竟这是把“双刃剑”,能不能被大家好好利用,关键在于教师怎么使用。因此教师自己也应该具备创造性的思想。“教学相长”,只有这样,创造性的教学才能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