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WebQuest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2008-12-29洪国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在倡导“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大背景下,教师们越来越习惯运用信息技术元素支撑整堂课的教学。精美的幻灯、诙谐的图片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但随着网络思维方式的蔓延,如果说:一堂课仅仅靠45分钟程序式的幻灯片演示,而无须借助网络的空间,让学生得以探究和体验,这样能达到真正的教学要求吗?——这与现在的教学理念显然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岂不是又上演了一幕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吗?
  于是,WebQuest为我们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它延伸了课堂的维度,有效地利用网络的资源,并实现了学生自主探究。
  根据教学目的不同,WebQuest有两种形式。
  1.二维思维模式: 目的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学习者不仅得到一系列重要的、有意义的信息,而且能够理解这些信息。二维思维模式的WebQuest一般1~3个课时就能完成。
  2.三维思维模式: 目的是拓展和提炼知识。三维思维模式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运用比较、分类、演绎、归纳、分析、抽象等思维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三维思维模式的学习需较长的时间。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WebQuest教学模式一般都由引言(Introduction/提供背景知识)、任务(Task/具体的学习内容)、过程(Process/学习者在教师设计的步骤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资源( Resources/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可分为网页文件、书籍、数据、会议和通过电子邮件可以联系的专家等)、评估(Evaluation/评价学习者获得知识与否的标准)、结论(Conclusion/告诉学习者他们所学到的知识) 6个模板组成,其中每一个构建模块都自成一体,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各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
  在WebQuests的基本结构中可能包含动机元素,这些动机元素是让学习者扮演角色(如科学家、侦探、记者),模仿角色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互,并且模拟一个特定的工作情节。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探索与研究。WebQuest既能够被设计成单一学科的,也能够被设计成交叉学科的。但是,设计有效的交叉学科教学要比为单一内容设计教学更富挑战性。交叉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与想象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你不仅将发现有趣的事实和戏剧般的故事,并可以与别人分享你探究的结果。
  非智力因素培养得好不仅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保证人的聪明才干很好地发挥。纵观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人,他们无一不在非智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
  笼统地讲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心理因素,具体表现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荣誉感、自信心、好胜心、自制力等。下面从五大心理因素分别加以分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起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辨证的,两者相互促进,动机又对学习有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准备去影响学习。动机有不同类型,许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成就动机的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有密切关系。WebQuest模式下的教学,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并提出可探究的实际问题。这一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又对学习有定向作用和动力作用,往往反映在学生对学科的偏爱程度和努力程度及其愿意花费的时间上。著名中学校长史绍熙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对兴趣的作用作了精辟的分析:“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有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学习精神……兴趣和爱好就像是一位无形的老师,它会指引人们去探求真理,激励奋发学习,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相反,一个对自己的学习和事业毫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兴趣与注意力是相互依存的,先有相当的注意力做基础,才可能对某事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后,就会投注更多的情感和精力,因此学生愿意对感兴趣的问题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学习更有持久性。”
  学习绝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整个过程伴随着情感体验。当一个人对所学的东西持厌恶、排斥情绪时,很难把知识同化吸收,古人云“知之者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