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008-12-29华永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学习就是要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这是学生乃至其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创设自由化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 寓教于乐,倡导自由化的学习氛围
  
  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创新的灵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七巧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七巧板拼成的任务故事《刻舟求剑》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制作方法,欣赏七巧板搭建的各式图案,并进入“五星擂台”这个Flash游戏,了解七巧板几何图形的应用、面积的计算等数学知识。
  再如,对于传统问题5+6=11的教学,我改变了设问的方式,媒体出示小朋友玩游戏的问题情境:朋友们,你们能从1~9中找出两个数,使它们的和是11吗?这样学生就必须开展他们的思维活动,去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3+8,4+7……从而在思考中学到了该学的,又大大拓宽了思路。与此同时,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进位加法,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以保证解答不重不漏。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样的学习氛围,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自己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又极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 情境激励,开展活动化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活动化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拓展了学习的资源,更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样式。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关系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我利用网站设计了虚拟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当成一个简易的小商店,出示一些文具、冰淇淋、小文具等图片并标上价格,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学具盒中的纸币),每组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你最想要的一样或两样商品(商品图片)。”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周围事物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 因势利导,关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运用生活资源,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在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整个教学活动都融入师生的情感,呈现出师生认知、情意、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从而成功地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和共同发展。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可以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也可以通过邮件交流。
  在《找规律》一课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然后追问:同学们都学得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每组有哪两种,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规律。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提升规律,这时,小组可以利用计算机上网查找,或者利用测试游戏考考自己,在合作的基础上验证规律。
  
  ■ 多种感官参与,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用课外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教学中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包括圆的概念,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关系。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教学时,首先从学生身边的圆形物体说起,引入课题。学生出示了多个圆形物体,从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后,设计了“对于圆你想知道什么?”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把问题归纳整理成三个学习指南,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我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知识,有的研究画圆方法,有的研究圆的特征,有的研究圆各部分名称。自学完后,进行合作交流,通过讨论促进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交流。并通过动手折、量、画进一步掌握重点。学完新知后回到课本,看书质疑,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实现从“网络—文本—网络”的结合。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协作的学习,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目标的导向应以学生为主,符合他们学习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