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优化
2008-12-29江伟初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对于高中生群体来说,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征相对不稳定;非智力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学习兴趣也不例外。因此,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优化
1.关注导入功能
信息技术课程虽相对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导入环节在该课程教学中同样重要。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从而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2.活用导入方法
(1)以旧引新导入法。以旧引新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新旧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自然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例如任课教师在讲解文字处理内容,遇到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的操作,先让学生总结上节课学过的插入艺术字的步骤,学生回答:“插入”——“图片”——“艺术字”,然后任课教师告诉学生剪贴画的操作与艺术字十分相似。结果教师还没说完,学生已经纷纷尝试相关操作。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准确查找它们之间的联结点,从而实施成功的导入。
(2)创造情境导入法。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通过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录像等,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活泼。如学习PowerPoint中插播音乐时,任课教师打开李清照的一首词《一剪梅》,同时《月满西楼》的音乐缓缓而起,学生在跟着哼唱的同时感受到了女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与担忧,不知不觉中注意力逐渐集中并产生共鸣。
(3)悬念设疑导入法。通过设疑,学生在悬念揭晓前充分发挥想象力,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各种猜测。如在Excel中输入数据,教师先输入12、56等数字,学生中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接着老师输入部分学生的学号(以0开头),学生突然发现学号前面的0不见了,纷纷问教师怎么回事,教师告诉学生:“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学号、电话号码等数据中的0不会丢失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在电子表格中输入数据,刚才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类似的设疑可促使学生较长时间维持学习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氛围。
(4)对比效果导入法。教师面向学生打开某个学校的网站首页,包括两个版本:一页篇幅清晰,各子模块均有链接,另一页子模块下粘贴着各自的具体内容。学生马上反映第一页的效果好;第二页太繁琐,而且无法呈现第一页的全部内容。这时任课教师便可导入网站中如何链接相关网页的各种方法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效果,能够较快对其产生兴趣并进入学习状态。
■ 讲授新课教学过程优化
1.渗透学科特点
优化讲授新课教学过程首先要认真研究该学科的特点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要素中。因为新课意味着学生要学习本课程新的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其他学科更加明显,体现学科特点的授课更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
2.融入人文视角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讲授新课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更应体现人文视角。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时刻抱有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注学生的准备状态、学习状态、学得状态,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上机实践教学过程优化
1.立足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现有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提出任务;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先进行具体分析,产生一系列子任务;之后教师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个别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相互交流,学会总结与反思,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2.鼓励创意设计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创意理解为是变化,也可以理解成是统一、永恒、保守、不变。即一种事物可以经历千变万化,然而最终还是它自己。例如众所周知的孙悟空有72变的本领,虽然无论怎么变还是只猴子,但这72变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创意设计让学生在利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作出新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创作的历程,锻炼创新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
3.落实相关环节
(1)加强师资力量,促进学生的学习。任课教师的指导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更新,任课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学习、经常充电,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信息和最先进的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才能长期维持。
(2)改善机房环境,确保学生的学习。目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任课教师普遍轻视实践训练前的准备工作。而事实上,学生有了自己的机位、机器运转正常了才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中。
(3)配备特色教材,引导学生的学习。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在教学实际中结合自身的授课经验认真组织实验内容,提取出操作性强、覆盖面广、对理论学习反馈信息量大的内容,编写与课程教材配套的特色指导用书,将对引导学生入门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实施巡回指导,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师应尽可能在全班实行巡回指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出于一些客观现实的考虑,适当照顾操作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发现共同问题,及时讲解,适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5)鼓励协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交流。在上机实践环节,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经常开展协作学习。协作学习不仅能有效改变以往上机课中教师疲于奔命也无法帮助所有学生的局面,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结课教学过程优化
1.尝试适度拓展
拓展就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等的适度延伸和扩展。拓展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归纳总结,规律的把握运用,技能方法的应用完善,思维的丰富发展,学习兴趣的保持提高等。拓展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有效评价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目标。进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用表现性的术语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即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进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它制约着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过程的开展。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评价目标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
(2)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内容。在新课程理念推动下,为了适应新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也应有所拓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评价内容全面化、系统化,使学生的兴趣从学习结果转移到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方法。①从评价主体出发,坚持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②从评价方式看,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③从评价时间看,做到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