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网络校本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型组织

2008-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9期

  伴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推进,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风雨雨的十年历程。经由了自上而下的逐层推动后,素质教育的龙头抓手——新课程改革正处于自下而上的全国学校普遍参与的过程中,进入了“深水区”——该摸的石头都已经摸完,而教师专业素质问题却在日益突显,越来越成为制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
  十七大报告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列入教育发展的重点之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必将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也必然要作为关注的焦点进入到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的视野中。
  世界各国对教师资格认证的最新实践发现,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成分是“学科教学知识”(PCK),这种具有“实践性成分”的学识,只有在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职场实践中才能够形成和发展。因此,以往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手段(如外出进修、集中培训等),不仅存在着成本高、效果差、针对性弱的弊端,而且充其量只能算是“破冰”。只有以“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方式,通过探讨和解决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校本研修”,全面提高教师承载新课程的能力,才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创建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研修模式,毕竟是当前最可行的理性选择。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推进,特别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依托网络进行研修活动,形成“以校为本,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专业引领,思想互联”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大面积、持续性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已经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就信息技术教育本身而言JzmjH9qdaKo9/4ZNDDdgH/+imZruyyaJE9H/0H8VOJM=,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整合”于传统课程似乎“走到尽头”的原因,不在于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让教师无法适应,而在于广大教师尚不足以真正领悟到新技术所蕴含的教育新理念,其自身的PCK与信息素养缺乏“整合”,只能停滞在少数人的示范和展示上,无法构成普遍化、常态性的教学范式,推动课堂教学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创造出新的教育“生产力”。
  为此,我们需要继续花大气力,努力为城乡每位教师配置适用的网络终端硬件,需要把当前教学平台、展示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拓展,整合BBS、Blog、QQ、UC、Moodle等工具的功能优势,研制和推广既能进行文本和音视频交互,又能实现多媒体投影和流媒体播放的平台软件,构建以教师个人网络研修工作室为基础、学校和区域不同层级的网络交互研修平台和自增长方式的教师研修共享资源库。
  为此,我们要把狭义理解的“校本教研”,拓展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校本研修不是“教研”和“培训”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教学研究来实现的进修,其重点是问题解决和实践反思。要进一步探索基于网络的研修课程构建与教师个性化学习的关系,探索以课例研究和案例研究为载体的网络研修模式,探索学校和区域网上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实现方式。要进行教师研修制度创新和研修文化重构,建立起新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教师网上研修的制度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