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实践中加强国有农业企业党委建设
2008-12-29光明食品集团上海海丰总公司党委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8年10期
光明食品集团上海海丰总公司,即上海市海丰农场,是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国有农业企业,位于江苏省大丰市境内,始建于1973年,总面积25万亩,是上海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海丰党委下辖4个党总支、7个直属党支部、12个基层党支部,共有党员308人,占全体员工的40%。海丰虽然是上海企业,但远在域外,又是农业企业,条件艰苦。针对这些特点,海丰党委向全场党员发出了倡议,开展“创业在海丰”党内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场高扬创业大旗,推进了农场型企业的战略转型,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农业、科技农业、精品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创业实践中,我们找到了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新定位。
一、党委是“指南针”:把握战略目标,领航企业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明确的发展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海丰党委中心组充分发挥“学理论、议大事、出思路、谋发展”的功能,在学习中联系本单位实际,研究改革发展的战略问题,解决现实矛盾,形成长远思路。
2006年以来,海丰总公司每年都有发展重点。先后提出了“正确定位、做强龙头、建好基地、有效发展”的发展目标和“条田林网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现代化、场部城镇化”的农场建设目标。归属光明食品集团以后,公司党委及时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光明思想大讨论”,确定了“壮大米业、融入酒业、服务食品业”的三大战略,建设两大基地即10万亩绿色稻米生产基地与万亩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在农场发展中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技化支撑”的发展目标。2008年,海丰提出了打造上海域外生态农业集成创新基地的战略发展目标。在主业米业的发展上,实施“精品引领品牌,品牌掌控资源,资源做大规模,规模提升绩效,绩效支撑品牌”战略,争取在三年内跻身于国内同行业第一集团军行列。
党委清晰的发展战略,使得海丰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效益连年递增:2006年实现利润1710万元,2007年实现利润2640万元。主产品——海丰优质大米连年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获得了上海食用农产品“金篮子”奖,海丰袋装米销量连续五年处于上海市场的前两位。
二、党委是“磁力源”:集聚优秀人才,让凝聚力变生产力
海丰虽然条件艰苦,但却有一支专业技术强、年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业者队伍。目前,海丰基层干部中4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中层干部中40岁以下、大专学历以上占72.5%。这是海丰党委搭建”三个平台”的成果。一是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搭建育才平台。成立光明食品集团培训学院海丰分院,组建技术中心,经常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双师工程”,成立自学考试自助中心,设立自学成才奖励基金,为员工岗位成才提供方便。三年来,海丰共有183人参加了各类学历教育,其中92人已经获得了专科以上文凭,100余人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是以建立机制为重点,搭建用才平台。党委开展了“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实施了党群干部选举制,行政干部聘任制,财务主管委派制,新任干部实行公示制,现任干部轮岗交流制,在用人上严格程序、坚持标准,做到了干部提拔任用规范化操作。使得各级班子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气质结构上日趋合理,培养和塑造了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思路的中坚干部。三是以营造环境为重点,搭建留才平台。尊重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留住人才。对于人才在政治上爱护,政策上倾斜,生活上关爱,鼓励青年技术人才自主创业。
党委的一系列政策充分调动了青年科技人才扎根海丰、献身农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企业发展领军人才。高级农艺师赵田芬在水稻“条纹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攻关中,为了掌握灰飞虱发生的规律,没有休息天,没有正常的用餐时间,每天早出晚归,足迹踏遍了海丰每一块条田。由于长期在水田中工作,赵田芬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一到阴雨天就疼,可他却从没有怨言。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田芬主持制定的“抓产前防治,采用防虫网、抓全程控制、设置诱虫田、插秧期后移错位防治”五步防治法,使海丰水稻大田的灰飞虱虫量仅为周边地区的1/10,挽回水稻产量2000余万斤,经济效益达1800余万元。2006年以来,海丰广大科技人员共完成创业攻关项目26项,创造经济效益达1800余万元,32名科技人员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科技论文,有16名科技人员的论文在光明食品集团举办的青年科技论坛活动中获奖。
三、党委是“推进器”:融入经济建设中心,把经营管理难点作为党建工作重点
为解决海丰在新一轮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党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党内主题实践活动确立了以品牌项目推进“创业在海丰”的工作思路,要求各级党组织将主题活动和生产经营相结合,在项目中落实“创业在海丰、党员当先锋”。经过一年的运作,很多项目不仅解决了生产难题,而且创造了经济效益。其中“水稻机插秧旱育栽培技术”成功突破了传统育秧方式的束缚,实现了水稻育秧工厂化,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养殖分公司创造了养鱼“四看、四定”的科学投喂方法,创造了周边同类地区大面积养殖单产纪录。
“关键时刻站出来,单位当先锋,岗位当能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是海丰党委对全体党员的要求。在2006年40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中,广大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成为抗洪抢险斗争的中流砥柱,真正体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最终使海丰取得了抗灾救灾的胜利,获得了丰收。
近年来,海丰依靠国家“三农”和集团相关政策支持,先后引进了各种高性能的现代化农机具700余台套,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7.2%,率先在我国华东地区实现了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2006年,为充分发挥现代化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农机管理总站党支部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以党员质量督查服务队、插秧机义务保养服务队、农机技术革新小组等形式,在岗位上践行“创业在海丰,党员当先锋”,为农机员工做出了榜样。开展活动以来,党员骨干共提出技术创新40多项,取得4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的就有10条,成功攻克了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机械植保作业技术等十余项农机作业技术,使海丰的稻麦亩产量提高了20%,提高了现代农机在海丰现代农业中的科技贡献率。广大党员自主创新制成的筑埂机、水田平整器、播种限深器、水稻轻型化作业技术等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得到了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市农机系统及江苏农垦专家、领导的高度肯定。
四、党委是“播种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光明精神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和凝聚力源泉。海丰党委注重塑造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是把企业愿景、制度规范、品牌示范、人文关怀统一到企业发展战略上,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作为光明食品集团的一员,海丰总公司积极开展了“弘扬光明精神、做响光明品牌、做强光明集团、做强光明食品”的大讨论活动,使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凝聚众力、追求卓越”的光明精神深入人心。在员工岗位创业中,倡导以“四面八方、精益求精”为核心精神的“米文化”,把“打造品牌谷,确保品牌米”作为“米文化”建设的主题,坚持将中华几千年的稻米文化与海丰的品牌、产品、经营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海丰特有的品牌文化特色,引领海丰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帮困服务、交流沟通、信息反馈等机制,在企业形成气顺人和的良好发展氛围。2007年,海丰员工平均增资11%,实现了员工连续5年平均10%以上的增资;2007年累计为困难职工送钱、送医疗帮困卡15万元之多,把组织的关怀及时送到250名困难党员群众手中。同时,建设廉政文化,完善“三重一大”,拓展厂务公开的内容,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推进企业民主进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三是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导航作用,凝聚人心。党委加强海丰有线电视台等舆论阵地建设,围绕经济建设和党建工作的重点,精心策划、开辟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