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规划与实施
2008-12-29范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效教学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受到业界重视。为达成上述目标,各地纷纷强化了以“集体备课”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但由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偏少,相关活动难以扎实开展,造成学校间、教师间的教学水平差异较大。为此,我区信息技术学科以区教研活动为载体,以区域性集体备课为突破口,通过制定标准、规范程序,力求分阶段实现“开发资源、锻炼队伍、规范教法、总结成果”的总目标,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一、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规划
教师之所以愿意参加全区集体备课是希望通过聆听、思索、交流和分享获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最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备课负担。因此,质量是维系区域性集体备课正常运作的关键,健全的制度是质量的保证。为此,我们与区信息技术教研会委员、中心组成员反复筹划,出台了《广州市海珠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集体备课方案》,规范集体备课的开展。
1.以“准分层”组织备课活动
据了解,不少学科实施区域性集体备课都是先根据生源状况将学校分层,再开展活动,力求更多的共同话语。我们调查后发现,学校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设施条件和师资水平,而不同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其实并不大,因此在“分层”上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迫切。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总数偏少,片面强调分层、按年级、分模块(目前我市信息技术课在高一和高二开设,分必修、网络和多媒体三个模块)备课会使每组仅剩下5位教师参与研讨,这显然不利于集思广益。所以本学科的集体备课通常在分年级后,先统一进行中心发言,再按学校的层次(教学环境、设备条件接近的学校教师为同一层次)分两组对中心发言的内容按本校实际进行研讨、修订,力求在平衡中取得最大的备课效益。这种分年级后先集中宣讲,再分组研讨的集备方式我们谓之“准分层”。学校分层如下:
A类(省级学校)——41中、5中、97中、南武中学、中大附中。
B类(市、区级学校)——42中、76中、78中、95中、北大附中、海珠中学。
2.建立相对统一的备课标准
区域性集体备课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备课能创造出优秀的教学方案,而且可以为学校内部的集体备课起到示范作用,提升校内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为达成此目的,我们制定了以点带面的工作策略,以学科集体备课相对规范的学校为龙头,先进行集体备课和中心发言,无形中设立了活动规范与发言的质量标准,以此带动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如2007学年第二学期的区高一信息技术教研与集体备课工作任务安排如下表。

实施中,我们以“逐步推进”为原则。第一年主要是尝试和体验。第一学期侧重于“方法示范”,分章节进行备课;第二学期以基本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备课,使集体备课内容能在本区内通用。第二年逐步完善各模块每节课的教学方案。每次的集体备课内容要求与下一次的集体备课内容完整衔接,从而覆盖整册教材。
3.协调教研 提升实效
为使全区的集体备课工作既符合教改精神,又贴近课堂教学,我们在每学年进行的8次集体备课之余,还安排了两次常规教研,以提高集体备课实效,避免闭门造车。一次是请省、市教研员,高校的专家、学者或知名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教师困惑的问题,进行指导与对话。另一次是挑选一位承担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的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备课方案。
二、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实施
为了使集体备课这一平台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差距;求同存异,彰显个性”的初衷,我们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特点,采用“模块式”进行集体备课,并建立相应制度使教师人人参与其中,保证备课质量。
1.择长备课 综合发展
我区校际间的信息技术教学力量较为悬殊,规模大的学校有七八位信息技术教师,小的仅一位。因此,我们针对各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情况确立了“大校独立承担,小校联合协作”、“强弱结对,骨干牵头”的实施方案,以一学期为一个阶段,要求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有具体的备课任务。
模块的备课组长根据本校备课组或备课联合体内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兴趣专长等,按共同约定的思路分配任务,分别撰写和准备整章教学规划、各课教学安排、重点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课件、素材、成品、课程网站等)、练习题、学案(制作帮助)等,从而有效避免了将集体备课局限为中心学校备课或是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共享。
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分配集体备课任务时,我们在保持择长备课,保证质量的大前提下,适当让教师尝试各种不同的备课任务,避免了青年教师只从事技术开发,老教师仅胜任课堂教学,专业能力不断退化,教学风格过早定型的现象。
2.规范程序 营造氛围
在集体备课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有坐享其成的思想,极少数教师研讨时一言不发,复制他人资料时奋勇争先;二是有时备课活动不紧凑,有东拉西扯现象。为此,我们制定了集体备课参考程序,充分利用好时间,使每位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都能深入参与其中,杜绝“思维抄袭”的现象。
①中心发言:30分钟,内容包括章节授课规划、各课简要安排、本章重点课时的说课(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环境分析和教学法分析、资源使用演示、习题和学案的编写说明等)。
②学校个案修订:15分钟,采用头脑风暴法独立进行,将个人体会回帖至教研博客。
③学校个案完善:20分钟,分层研讨,交流学校个案,提出建议并进一步完善学校个案。
④分层代表汇报:10分钟,每层派一名代表发言,组长结合以往发言教师及发言质量负责协调和推荐。
⑤形成标案:5分钟,由中心发言教师承担。
⑥前一次集体备课的实践体会交流(10分钟)。
以一次全区集体备课为例。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必修模块“信息的编程加工”中的例子不能很好地体现Visual Basic的可视化特点。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理解程序设计,而且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因此,我们选取了这一节作为集体备课的重点来分析。中心发言学校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整合建议,设计了控制小球向各个方向移动的程序例子。另一所学校则根据本校生源特点在原方案上提出了加入循环结构的设想,将学生自己设计小球游戏作为教学切入点。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认为,此课修订后更符合学生希望了解程序设计是如何实现电脑游戏这一需求,而且实践任务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实施,可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果然,实施后,受到了学生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要实现“以对话为场景、以师生互动为中心,以探究为动力”的课堂教学新要求,单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团体协作的集体备课使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变得更易于实现。“倾听、思索、对话”成了每次集体备课的主题词,10余人的“沙龙”式研讨型教研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充分的话语权,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是任何其他教研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集中教研的优势在此尽显。网络教研则在减轻教师奔波劳碌之苦的同时,将集体备课活动的研讨过程及各种资源长久保存,教师个人的成长轨迹尽显其中,一目了然。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博客中写到:“作为一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承担全区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的任务使我战战兢兢,备感压力。通过备课组的合作,尤其是组长王老师的指点,我的任务完成得还算基本顺利。相信在这样的教研氛围下,收获将伴随着我的付出,汗水积攒起成功的希望。”
3.审核把关 确保质量
中心发言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每次集体备课活动的质量。为确保正确的教研导向,我们以教研会委员和中心组成员为班底成立了发言材料审核小组,轮流负责审核每次中心发言的有关材料,并提出修改建议。要求发言材料必须提前两周交给教研员,再由教研员分发给审核员。审核员审核后,在活动前一周向发言学校提出修改建议,发言学校提前三天完成发言材料的修改并将修改稿返给教研员,由教研员将有关材料上传教研博客供教师提前下载浏览,准备各校的教案附稿。活动后的“标准教案”由中心发言学校修改后,于下一周再次上传到教研博客。各校在教学实践后,以学校为单位在教研博客中撰写教学反思。
三、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成效
区域性集体备课使原来松散、目的性不强的教师个体劳动变成了劲儿往一处使的团体作战,不仅工作负担减轻了,而且人人都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在集体备课团队中,教师消除了原有的孤独感,学习他人的长处,共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可喜进步。
1.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短短几次集体备课活动,我区信息技术教师都感受到了自身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成长。在这过程中,良好的教研氛围水到渠成,教师现场发言的热情很高,教研博客中的浏览与回帖率持续上升,做教研主人的意识不断增强。
2.建设一支骨干队伍
广州市的高中教研一直由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规划与实施,由于规模所限,我区教师较难在此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而且一些知名老教师退休后队伍变得青黄不接。在我区教育发展中心成立高中部,开始规划、组织区域性高中教研后,我们组建了中心教研组,并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以对话为实施手段,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台。我们的活动质量得到了市教研室的认可,连续两个学期承担了市高中信息技术公开研讨课,作为集体备课结晶的这两节课得到了市教研会专家和其他区听课教师的好评。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逐渐走向成熟。
3.积累、充实学科资源
无论是承担中心发言的学校提供的资源,还是其他学校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案,以及教研博客中的回帖都成为我区教研的宝贵资源,由专人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进度相对统一,资源的可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
4.指明学科发展方向
教研是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而集体备课活动则提供了让教师认识、交流的平台。一个个困扰教学的问题在此被发掘、被解决,而一个个的新问题又随之产生,教师的所思所想以及对区教研工作的需求十分清晰。集体备课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也为今后区教研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四、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完善
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我们的初衷,而实现高质量的集体备课活动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尚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努力。
1.合理分工,促使教师全面成长
明确的分工和简约的操作流程是避免“分摊式”、“承包式”等形式主义集体备课的关键。同时,为了防止将集体备课变成“流水线”式生产,适时换人、换任务、变要求是有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研员和各级的备课组长要熟悉所管辖教师的特点,做到知人善任与指明方向相结合。
2.完善集体备课活动评价机制
如何使参与集体备课的每一位教师都全力以赴,都得到充分发展,如何使承担集体备课任务的普通学校提出的教学方案质量达到课标要求,我们认为,除了感受龙头学校的示范这一相对标准外,还应制定针对活动本身的客观评价标准和激励教师、学科组认真参与的机制,保护其积极性。
综上所述,自我区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活动以来,教师们畅所欲言,各展所长,在思维的碰撞和善意的指点下不断成长。我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研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丽君.结合校情,创新集体备课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9),39-41.
[2]杨磊,汤向东.高中信息技术区域网络教研的实践与研究[A].
[3]黄宪.行动与创新——通用技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分册[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区雪原.把好集体备课关,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DB/OL].http://www.hzjyfz.net/hpt/hpt_main.htm.
[5]教发中字[2007学]11号简报,《广州市海珠区高中分层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方案》(试用稿)[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