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与数字化校园应用
2008-12-29张创伟周雯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数字化校园应用不能仅停留于教育理念的层面,必须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造与创新,以消除教育信息化理念与教育制度及其体系内部存在的矛盾与冲突。要使教育信息化从理念变成行为必须要有制度的创新,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做保证:一是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各种对学校和教师加强数字化校园应用具有激励意义的相关政策;二是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者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学校规章制度与教育行政部门所确立的宏观教育制度之间的匹配、学校规章制度与数字化教育理念之间的匹配,以及学校规章制度内部个体行为规则之间的匹配。
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的制度安排
目前,很多地区在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过程中都很注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但部分地区在整体推进时仍存在一些不足,归因于作为数字化校园应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没有参与规划。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强调教育信息化专家、教育局相关领导的参与以外,还要强调校长代表、一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或家长的参与。如果学校与学区的教师、教育决策人员没有真正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必然缺乏对学校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而且这种自上而下的项目设计和实施方式也无法调动校长与一线教师的持久参与。
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统筹规划不够,多口管理。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极大地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如在很多地区,信息技术课的整体运行由教育局基教处负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管理及教师培训由教科院、教育学院负责,校园网建设、相关配套硬件建设及“校校通”工程的实施由教育装备中心负责,信息化有关经费投入由教育局计财处负责,信息化有关科研、信息化实验学校、常规电教活动则由电教馆(即教育信息中心)负责。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局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的管理制度产生的冲突,常使校长和教师无所适从。笔者建议,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教育局领导担任组长,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技术规范的制定、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等工作负责。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教育局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使基教处、电教馆、教科院、计财处、信息中心等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工作,统一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相关理念和思路,在不同的项目中分清各部门的职责,避免管理的交叉与混乱。
数字化校园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软硬件设备、各种理念、师资培训等各种因素影响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程度。因此,每个地区不妨先从政策、人力、物力上给予倾斜,重点培养几所示范校,树立典范,再抓点带面,将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推广到其他学校和地区,同时可将数字化校园应用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
二、学校层面的制度安排
1.观念上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制约和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直接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价值观。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有关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存在“恐技术”症,片面夸大新技术的作用。正确的观点是,信息技术是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必要技术,但不是主题。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关键在技术、师生和教育实践活2tobZxdif6kTTYGRfUMbHw==动之间的联系上。
2.教育激励机制
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如承认学科教师在各种数字化校园应用项目中所获得的奖项与成果;相关政策和奖励向在数字化校园应用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倾斜;承认教师在相关科研项目中所受的培训,并作为继续教育学分的一部分;定期进行课例、课件、教学设计方案、主题资源等比赛;给教师以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等。
3.科研带动
学校信息化需要一定的载体,而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不失为一种任务驱动下的信息化推进模式,具有针对性,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应用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和课题目标通常是综合性的,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以教改实验或课题方式进行的信息化内在地蕴含了一定的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局部信息化整合。由于任务驱动下的资源共享能有效地消除学校部门间的壁垒。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局部信息化都能有效地辐射到其他部分,以带动更大范围的信息化。
4.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

确立以数字化校园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将有利于中小学校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实现“边建设、边发展”的目标。在制定以数字化校园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时,应重点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频率与质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教育管理的真正现代化等因素。
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需要善于借助职权来推动工作、维护组织秩序。数字化校园应用是一种新的观念和技术,在推广的初始阶段,需破除原有“学校文化惰性”。这更需要外力即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章和行政力量的强制,直到新的学校文化形成,最终使运用信息化手段成为一种习惯。
三、教育管理模式应和教学模式相适应
数字化校园应用导致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引发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权威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一种能发挥教育系统中各要素平等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
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控制”居于核心地位,而评价既是控制的起点也是控制的终点,因此,变革管理模式的要点在于改变评价方式。传统的督导和评价工作是单向且自上而下进行的。这是和传统学校的教育形态相适应的。传统教育讲求单一传授式,采取以批量、整齐划一“生产”人的工厂作业方式。这正在被不受时空局限的、将真实世界与数字化虚拟世界高度融合的、资源丰富的、互动合作的新型教育方式所取代。因而,应以“双向闭合评价”模式来代替传统的“单向自上而下评价”模式(图1)。
图1评价模式转换
“双向闭合评价”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
(1)评价是双向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谁都不能游离于评价约束之外:政府可以评价学校,学校也可以评价政府,而且有机制使政府重视学校的评价;学校领导可以评价教师,教师也应该有权对学校领导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评价学生、要求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要求教师。目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评价已经开展起来,教师通过考试、测验、评语评价学生,学生通过填写意见表、为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打分等来评价教师。但是,从政府到学校再到教师之间的双向评价机制还未建立起来。主要问题是学校对政府、教师对学校领导的反向评价没有得到保证或者根本没有。
(2)评价应该形成闭合回路。学生不应只是评价的终点,还应是评价的起点(图2)。
图2学校内部双向闭合评价
在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过程中,我们应采用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角度,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两者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从本质上调节教育关系结构中各方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关系。此种制度安排最终都要落实到数字化校园的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体现数字化校园应用理念的教学活动上。
数字化教育理念是数字化教育行为方式变革的先决条件。然而,单纯地转变教育理念、用新的理念武装教育者个体并不足以产生新的教育行为方式。符合数字化教学特征的教育制度创新则是数字化教育行为方式产生的根本保证。在进行数字化教育制度创新时,必须将宏观的教育制度创新与微观的教育制度创新结合并统一起来,将单方面的教育制度创新与其他方面的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数字化教育理念才能切实地成为数字化教育行为的发生基础和选择依据。
(编者注: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嘉兴教育装备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