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荷溢香 云淡月增辉
2008-12-29童志荣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记得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过:“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关键且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也在不断更新,它使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宽为以多种媒体为载体的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育的优化整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多媒体与作文教学联姻,教学犹如吹进了一缕春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课前积存材料——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写作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前必须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材料。由于学生在平时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往往会对周围的信息视而不见,很难捕捉到写作的信息,因此,课前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录像、幻灯片对学生生活场景和活动场景进行储存,在习作指导时再现场景,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比如,在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后,学生对自来水厂生产的流程、一些装置以及专业术语很容易遗忘。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拍摄那些生产流程中的设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适合的文字说明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再次经历,使习作效果更佳。除了学校精心组织的活动外,学生平时的活动、学习场景也可以储存。有一段日子,班里掀起了一股踢毽子风,于是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镜头,剪辑合成录像,让学生集体观看,再进行写作。由于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就不会再发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了。
二、课堂指导写作——便觉春风四面来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因此,学生在写作前必须要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取写作材料。运用多媒体,可突破时空限制,把生活中的某些情景、事物在课堂上真实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通过多角度观察、思维。
(一)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媒体能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激活学生的兴趣,激发情感,使他们的思维长期处于最佳状态。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景时,他们往往不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也写不出景物的意境和内涵。于是,在一次《我爱去的一处地方》的作文教学中,我事先拍了一段家乡公园的录像,画面由公园正门到喷水池,再到溪流、假山,最后定格在大草坪和草坪游人的身影上,这样学生就被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以这种方式导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景物的意境美,他们用文字来表达意境的欲望会强烈起来,课堂气氛变得空前活跃,这为成功写好作文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引导观察
古人云:“留心处处皆学问”。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借助多媒体,将各种图像直观地展示出来,并根据教学需要将图像做一定的处理,有意定格,再插再现,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反复观察。如在写状物文章《小乌龟》时,对小乌龟的外形以及身体构造,放大后用幻灯片播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顺序地观看。一位学生家中饲养乌龟,教师课前让家长拍摄一段乌龟吃食、争食的画面,既能让学生近距离、多方位地观察,又使作文教学充满了趣味性。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事物,久而久之,就能使其观之有法、察之有序,整体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启发思维
网络可以使我们了解许多跟写作有关系的信息,学生的思维也会因此活跃起来。学习完课文《会说话的灯》,学生了解了生活中指挥交通的红绿灯、汽车的指示灯、船上的航行灯的作用后,教师再在网上搜集生活中各种会说话的灯的图片,如电饭锅和饮水机上的指示灯、消防车上的警示灯等,让学生想象它们是怎样跟人们说话的,分别告诉人们什么。之后,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出了一篇篇内容鲜活的《会说话的灯》。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在大量信息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开始灵动,他们放飞想象,使写作充满创意。
三、课后集体评改——画到生时是熟时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往往是改出来的。现实中,学生往往把评改作文当成是教师单方面的任务,教师偶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互评互改,也很难全方位地提升学生修改的能力。多媒体与作文讲评的有机结合,让作文评改更快捷、更方便、更高效。
在作文讲评课前,教师选出典型的例文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集体阅读,就作文中的优缺点展开集体讨论,教师适时指导点评。这既是对写作者的一次促进,也是对评改者再一次的训练。最后,通过将修改前后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文章修改的重要性,提高作文修改能力。
“风动荷溢香,云淡月增辉”。多媒体走进作文课堂,不仅能够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能让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展现在课堂中,使教学与实际生活“零”距离接触,让作文教学如虎添翼,走出另一片艳阳天。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市定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