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过程 升华体验
2008-12-29刘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教师在教学中总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很卖力地把重要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也会很努力地识记,但是不久之后,学生就会把这些知识忘得干干净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骑自行车、游泳等则往往成为陪伴他们终生的技能,即使搁置多年之后也不会忘记。可见,亲历体验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教师应该反思这种现象,并积极在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学习。
一、体验式学习及其特征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因此,体验式学习就是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活动中通过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和感受,并将这些感受交流和分享,再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于实践中。
与以往的学习活动相比较,体验式学习的优势体现在,它强调做中学,重视学习主体的切身体验、领悟和认知建构过程,尤其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注重情感、态度的内化以及个体经验的激活。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实施
1.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环节
对于体验式学习模式,最被认同的当属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的“体验式学习圈”。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引申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以下阶段。
(1)亲历体验阶段。教师精心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亲历体验。
(2)分享体验阶段。“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学生在经历学习体验后也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分化。根据自己的经验世界,他们会对某种体验情境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这时,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甚至辩论的方式把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展示其个性的思维方法与过程。
(3)反思拓展阶段。在交流分享体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应该学会聆听他人的见解。通过评价、接纳和反思,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4)总结升华阶段。教师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见解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5)实践应用阶段。从实践中提炼升华的知识,最终目的是用于实践,体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当然,在实际的操作中,不必严格按照以上的结构,可以根据体验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策略
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均属于体验性目标。因此,学生的体验更多集中在对情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体验上。体验内容与对象的多元化,决定了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策略有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辩论和方法探究等。
(1)情境模拟
情境之于体验非常重要。只有恰当的体验材料和情境才能成为学生认知的停靠点,才可以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选择和设计学习情境时,应VyxRlNrChXRL/Udoft8DZbxEcC+wmMn6YyfLc7DYOEA=力求接近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能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思考。例如,在讲解“信息的特征”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刻认识信息具有时效性的特征,有教师告诉学生一个“好消息”——学校打算组织学生看电影。所有学生欢欣鼓舞,争相传看教师的放映通知。待认真阅读通知的内容后,不少学生发现通知已经过期,开始有失望、不满等反应。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此时的感受及领悟。学生感叹“‘电影票’变废纸了”“老师应该早些告诉我们”……教师最后总结提升“以后我们可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进而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让你在网上查询中国现在的人口数量,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将结论在实践中应用。
学生在情感经历了由兴奋、期待到失望的波浪体验后,领悟到了信息过期就是“废纸一张”,在教师的帮助提炼下,“信息具有时效性”这个结论让学生超越体验,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和升华。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即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历过程、交流合作与价值构建等来体验学习活动。整个学习活动要体现出学生的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例如,在讲解“DN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一课中,为让学生理解DNS的工作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演绎局域网接入的工作过程——学生分为四组(用户机组、代理服务器组、DNS服务器组和Web服务器组),模拟网络中各种设备的工作过程,并记录各组的活动过程。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将直观的、形象的活动过程移植于枯燥的科学理论理解之中,使得理论强的内容(数据请求过程以及网络相关设备的作用)变得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再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将学生的感性体验升华到理解DNS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3)分组辩论
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辩论,强化了课堂中的生成,能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课堂更加开放。例如,针对学生沉迷网络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在执教“认识因特网”一课时,让学生简单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及基本功能等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因特网,并负责任地、安全地使用因特网。有教师就在这节课上设计了一个“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作为正方或者反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观点的理由。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各自罗列出学生上网的种种利弊,体现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火花激情迸发。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打断双方,引导学生一体两面,辩证地认识网络的作用,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网络本身并没有对或错,对错的关键在于,网络被使用的方式。我们应该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更应以身作则,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得到了升华。
(4)方法探究
方法探究针对的也是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偏重于过程性、方法性的知识与内容。与角色扮演相比,它更注重学生对活动过程的观察,让学生从观察中总结提升出方法。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由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一致被认为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尤其涉及排序算法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来进行教学。有教师就从几个学生排队的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简单排序开始,让学生到讲台由原来的按学号排队变成按身高由高到矮排队,并把学生两两比较身高并交换位置的过程以“慢动作”的形式展现给全班学生观察和思考,相当于把算法设计者发现方法和规律的过程再重演一遍。通过这个重演,学生对排序算法有了直接、感性的体验,并在队列排序的过程中,与教师之间交流每一次排序后的结果和下一步排序的方法,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梳理出排序算法的方法和步骤,强化了对排序算法的理解。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获得的对排序算法的体验将是内在的、深层次的。
三、实施体验式学习应关注的问题
1.体验学习更关注过程和发展
体验式学习关注的不是学生一次、两次的考试成绩,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体验具有直接性和自我性特点,他人无法替代。它强调学生对过程的亲历和主动参与,如果没有体验,感知不会深刻,更无法内化。只有经过体验,学生获得了感悟,才会有自我的建构。
2.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验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教育智慧和独特的感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开展前通过精心的策划设计出多样的体验活动;在体验进行的过程中,才能敏锐地洞察学生思维与情绪的变化,分析、判断学生体验后的感受,机智地引导学生讨论,并帮助学生超越体验、内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