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学习之我见

2008-12-29刘丽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看过很多语文、数学、英语的观摩课,见到了很多有关合作学习的应用,我也感受到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学的帮助,总在思考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在对合作学习的探索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第一,要制定好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师教生学”的教学模式,围绕课堂所教的知识点布置上机操作任务,有效地巩固、提高、深化课堂知识。设计任务的目的是要解决本节课的问题,不宜过难,只要学生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即可。因而,任务设置要有可操作性,学生要知道自己上机做什么,明确将要完成的任务。此外,任务设置要有可考核性,必须有明确的可观察、可评估的目标,便于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努力,也便于任务完成后的评估。
  第二,合作学习必须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便于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以小组为单位的竞争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三,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不易过多。我发现,一般以6~8人为一个小组较为合理。一个小组若人数过少,小组数量就会增加,不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开展小组间的竞争。同样的,一个小组若人数过多,极大地加重了小组长的负担,使小组长来不及辅导本组“学有困难”的同学,也来不及检查本组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更加没有时间及时向教师反馈本组的学习情况,很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第四,每个小组必须有负责人。通过观察,我发现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特别拔尖的学生和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总是占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位置,这一部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小。我让每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的学生担任本组的小组长,协助我检查本组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并且帮助那些完成不了任务的同学。我认为这些首先完成任务的学生是“学有余力”的,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锻炼他们与人接触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小组长的人选不要固定。要尽量将机会给更多的学生,这样才能使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尤其是经常不被教师重视的学生。如果能有一次机会成为小组长,可以极大地提高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记得有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子,是个让所有老师头疼的学生。在一次课上,我手把手地教给他完成任务的方法后,成为本组第一个完成任务的学生,自然当上本组的小组长。之后,他信心倍增,开始非常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同学,上课时还能帮助我维持课堂秩序。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多次成为小组长,听课非常认真,每次我都能看到他愉快的笑脸。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把传统班级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第六,以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小组合作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改变了传统班级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改变了学生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他们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合作目标结构能够激发团体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促使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学生完成任务更为积极、主动,成就动机也更为强烈。
  第七,教师巡视全班,统筹全局。新课程理念提到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应当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融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进行个别指导,并且找出精彩的作品以备下课前的展示。
  
  (作者单位:青海西宁市西关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