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意志力的几点做法

2008-12-29隋军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通过平时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观察,我发现有些学生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遇到一丁点儿困难就求助于周围的同学或老师,有的甚至干脆放弃操作,坐等别人完成。这种现象在各个年级都普遍存在。
  课下,我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谈。得到了以下反馈:“老师,有的操作我一看就会,可有的我做了几遍还做不好,就不想练了。”“我担心做错挨批评,不敢随便动。”孩子们的话让我感触很深。孩子不愿意操作,固然有学生自身能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可也有不少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还没有思考自己操作上的问题就推给别人替他完成。这说明,现在的学生的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及抵抗挫折的耐力,缺乏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
  我们知道,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早在2400多年前,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意志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呢?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一、规范操作——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自制力
  
  教师对学生的过分保护,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是对学生的力量估计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仅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而且会让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
  1.自主探究 循序渐进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就要求别人的帮助,说明他们的依赖心理太强,缺乏独立意识。为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我规定学生在遇到以下情况禁止求助于他人,其他人也不能主动帮助他。如,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机知识或自己没有大胆尝试过的操作等都不能请求别人的帮助。同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多试一试、点一点、做一做。如在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动画时,我要求学生将原来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沿斜面由顶端滑到底角。在让长方形改变为与斜面平行的问题上,许多学生束手无策、四处张望。我提示他们注意长方形在选择状态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很快就有学生发现,用鼠标移动图形上面的“旋转”工具,就可以改变图形的倾斜角度,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在最初,对这种限制帮助的做法,学生很不适应,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知道遇到困难时应如何去做了,还从寻找的过程中学会了使用多种操作方法,独立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榜样示范 以点带面
  在多数情况下,计算机操作是需要有耐心的,失去耐心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以致最后无法完成操作任务。因此,教师在限制学生依赖心理的同时,还要用个别学生的努力行为去感染、激励他们不要放弃,努力了就一定能有收获。我常常根据能力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比如,新年快到了,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图工具和文字处理软件制作新年贺卡,送给同学或老师。要求组长安排好每位组员的工作,每人必须至少完成其中的一项任务。学生中有的找来旧贺卡,比照着画图,有的用Word软件输入新年祝福的话语……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开始了有目标的独立创作,遇到问题时,还可以一起讨论、思考解决的办法,无形中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以及协作的力量。这样,在优秀学生的带领和帮助下,容易放弃的学生增强了信心,也能够顺利地完成操作任务。
  
  二、反思自控——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坚韧性
  
  小学生往往把不能完成任务归因于外部因素,不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在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意识,培养学生经常反思自己的意志行为的习惯,教给学生自我鼓励的具体方法。如:做事有计划,能每天坚持,能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会鼓励自己等。这是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调节、主动寻求发展的良好品质。同时还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学有榜样。比如:在文本的编辑与操作中,各种命令的使用方法和特点需要反复地练习,才能掌握得更牢固、更扎实。可很多学生学会了一种方法便失去了兴趣,无所事事。于是,我向他们提问:“请你说一下‘1000’这个数字有哪些含义?”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1000’对数学家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对运动员来说可能只是一段距离,而对爱迪生来说却是几年的时间。”“啊?”一个个疑惑的眼神全都投向我,教室立刻被等待的寂静所笼罩。“1877年,爱迪生与同事努力进行用什么材料去做电灯的发光体的实验,这是发明电灯的一项主要工作。他们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世界上第一次有了电灯的光亮……”“啊!”我知道这个小故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于是趁热打铁,“没有那1600多次的失败,能有最后一次的成功吗?每一种技能的掌握只靠一点知识是不够的,它需要各种方法来支持,必须做好每一个细节。”
  虽然课堂上我用了几分钟来讲小故事,却收获了孩子们几十分钟静心的努力练习。
  
  三、感受成功——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
  
  富兰克林说:“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不敢充分信任,甚至认为自己必败无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使学生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从而不断提升自信和学习的动机。
  1.分层施教体验成功
  实践证明,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操作任务的难度,使之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文字的复制和剪切”内容时,我便采取“照顾多数、少数拔尖”的原则,降低难度,让学生只掌握其中一种方法——菜单法。在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提示,用其他方法完成复制和移动文字。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纷纷拿起鼠标开始操作。一会儿这个说:“老师,我会用工具栏上的按钮了,这个比用菜单简单。”那个说:“用右键菜单也能行。”最初的成功,让孩子获得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自我认识和肯定,胜过他人给予的任何奖励。
  2.赏识鼓励分享成功
  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方面;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要加以赞赏,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操作方法或态度上加以肯定。如果学生没把事情做好,教师就加以指责,甚至挖苦、讽刺,不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且会让他跟你对立。学生判断能力较弱,教师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因而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我以激励为主,赏识他们在学习中的每一点点进步。例如几节课后,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位学生,每次教师交给的操作任务都完不成。通过观察,我了解到他的动手能力比其他学生稍差,有时不会做了,就坐在那里看别人练习。有一次练习画圆时,我便在他身后看他操作。可没过多久,他开始小声嘟囔:“总是画不圆,烦死了。”我便主动指着他的画说:“看,你画的这个不是很好吗?别着急,教师和你一起画。”经过努力,他成功了,并且学会了使用组合键绘制正方形。这时,我便抓住机会跟周围的学生说:“看看,××同学今天表现得很出色,画得越来越好了,大家觉得呢?”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喜悦,甚至还有些自豪。后来他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了许多,操作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有次课上练习用多边形工具画图,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笑着说:“老师,我自己能行。”完全没有了以前遇到问题就畏缩和抵触的情绪。
  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意志力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思考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能给予学生什么。
  
  (作者单位:山东文登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