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技术体系与过程教育
2008-12-29朱志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文化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强、发展很快的课程。多年来,在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如何把握“计算机知识体系”的问题。从该课程教学体系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出过程教育在文化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
一、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早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习惯地套用计算机原理的知识结构,以“二进制”开篇,从微机原理、DOS操作系统讲起,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枯燥、难懂,教材形同“天书”的现象,无法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教学目的。之后通过实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逐渐摸索出“抛开计算机理论体系、淡化理论知识、贯彻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理念也在日后的课改中逐步被贯彻于其他学科。但是,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之后,如何把握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内容还有没有体系,成了教师教学上的困惑。
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操作技术体系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该遵循的教学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以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运用为目的。因此,我们应该遵循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及如何在教材和教学中把握
1.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树状知识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呈网状结构,各种软件的使用和技术技能是相互关联、相互重叠的。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术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一是操作基础层:包括主机开关,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的使用。二是使用基础层: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窗口软件的基本操作等。三是基础应用层: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络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绘图、多媒体的简单应用等。四是高级应用层:包括“宏”的使用、高级绘图软件的使用、多媒体编辑及动画制作、数据库的使用等。在这种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网状结构主要体现在基础应用和高级应用两个层次上。
由于大量的应用软件是以Windows为平台制作的,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中,基本技术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在针对某一载体(或任务)的教学时,应该将其中包含的技术层次剥离开,区分出操作基础、使用基础与基础应用,逐项讲授基础应用的各技术点,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才能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并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
2.如何在教材、教学中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1)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把握基本操作
上述四个层次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操作基础和使用基础。因此,在教材中我们首先安排这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计算机、Windows基本操作入手,突破“零起点”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基础应用打下基础。
(2)围绕基础应用,选好切入点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是网状结构,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一个适宜的切入点非常重要。切入点选取的原则是:包含所需的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技术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技术障碍,符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选取了“访问因特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特网作为信息时代高科技的产物,知识含量极高,原理和技术复杂,但网络浏览的操作技术含量并不高,主要是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摈弃计算机理论知识体系,依照应用技术体系,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是基础应用内容。我们选取“访问因特网”作为应用技术知识的切入点,教授网络浏览知识的同时,完成“窗口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技术点的教学。
(3)在技术教学的同时渗透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内容
在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对于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采用分散、渗透的方法,将枯燥、难懂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融入技术教学中。这样可以起到分散教学难点、增强教材可读性的作用。
(4)以操作技术为核心,落实过程性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核心是操作技术。通过操作技术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具有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的目的,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服务。
操作技术的教学要求是可操作性强、步骤明确、指示到位、结果稳定。鉴于这样的教学要求,我们强调技术体系的过程性教育,在教材中对操作步骤采用“图示法”。这种连环画式的图示方法和明确的指示操作过程,使教材形象、生动,增强了可读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样针对任务的具体操作,真正落实过程性教育。遵循这一系统,就可以把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双基”和教学脉络,达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
三、过程性教育是文化课改革的切入点
随着文化课改革的深入,其他文化基础课程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与计算机课程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学科知识体系被逐步淡化,与实际联系日益紧密,方法的学习愈加受到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把握教学线索要从过程教育入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研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操作。
过程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比如,科学家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工程师做设计的基本方法等等。这种研究方法的学习,不是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而是要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步骤去体验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使用的。这就是开展“过程性学习”的基本目的。在这一方面,技术教育领域可以说是“先行了一步”,取得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值得其他学科参考和借鉴。
学习研究方法是过程性学习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的学习是传统教学体系中的“软肋”。这种欠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重学科知识教育,轻研究方法教育;重文史、自然学科教育,轻工程、技术学科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现象,很多人将此归咎于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这是片面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在于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教育的欠缺。方法不是只靠自己总结、自己实践就可以系统掌握的。研究方法成体系、有内容,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系统地教给学生的。加强过程方法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既具有普遍的研究方法,又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相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技术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大致有以下步骤:发现研究课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进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实施设计方案、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开展技术科学领域的过程性学习,就要针对各个研究步骤,以活动项目为载体,给出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样例,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体系的研究,不仅可以指导该课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作为文化基础课的一部分,完善其过程教育体系,对其他学科的过程性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材研究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