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学者论移动学习
2008-12-29本刊编辑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7期
移动学习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是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预示着学习革命的新浪潮即将到来。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和移动技术更好地开展教学交互活动,日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前沿和探讨的热点。香港、台湾地区和大陆内地在教育教学诸多方面有着许多一脉相承的共性,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和理解上。此番,我们邀请数位来自两岸三地的学者,分享他们关于移动学习的真知灼见。
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如今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普适学习和泛在学习等以前很少涉及的概念纷至沓来,一时之间难以准确理解。请问,如何正确辨析这些新的学习理念呢?
江绍祥(香港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和泛在学习彼此间有关联。移动学习在于利用可携装置及无线网络科技所提供的环境及契机,促进教室及教室以外的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一个分支。移动学习的重点一方面在于教室内利用移动学习工具的可携特性所造就的学习机会。例如,移动学习工具的可携特性可创造更丰富的教室分组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于移动学习的环境所提供的社会学习机会。例如,香港的WiFi无线网点的普及为一些经常在户外工作的人们提供积聚小片时间来进行学习的机会。
数字化学习则泛指教师及学生普遍使用数码科技所衍生的教学生态,重点在于随着社会数码文化的普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可以非常方便地运用数码资讯进行传递沟通。
在适当的情境下,泛在学习提供适当的资讯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是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方式,研究移动学习结合无线射频识别卷标/电子卷标 (RFID)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学生提供切合情境的资讯。学生通过移动学习装置可接收所需要的资讯或告知教师自己所在位置,教师藉此进行切合情境的学习或提供协助。例如,学生参观香港的米埔自然保护区,按泛在学习的设计,他们可以利用移动学习装置查找保护区内相关雀鸟的资讯。又例如,学生在街头进行语文练习,可以利用移动学习装置提取相关资讯进行学习,也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让教师知道他所在位置。研究显示,教师会在这些教学情境提供引导或协助,如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又或在学生需要时提供紧急支持来完成或终止任务。学习因此可能是具引导性的实地情境学习,也可能是与真实生活环境紧密结合的情境学习。
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与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移动学习有机地结合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教育,具有移动性、高效性、广泛性、个性化等特性,这就大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对终身教育、教育的民主化以及个性化学习将产生巨大推动力。
移动学习将带来怎样的教育创新?对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江绍祥:21世纪的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是数码文化的普及所带来的冲击。教育不能因循传统的运作是必然的选择。这样的教育创新包含两个元素:其一,创新是顺应发展而衍生的;其二,创新是由部分勇于尝试的教师而衍生的。
陈德怀(台湾中央大学教授):1998年,我就有了在教室内引进移动技术的想法,开发了一种非常便宜的反馈表决器系统。当然,我并非发展表决器的第一人,但是这个表决器系统在若干学校甚至大学中却已相当走俏。2000年,我们团队推荐一种电子书包的概念,移动学习与台湾的未来教室就是其中一个子项目。2004年,在WMTE2004移动学习的研讨会上,我们与会者非正式讨论过一个话题就是将来适用于儿童学习的最后定型设备是什么。当时有人认为应是PDA,我对此并不完全认可。毕竟PDA的屏幕太小,不适合用来读文章。2007年,一个有计算机分支业务的台湾公司华硕发布了Eee PC——一种廉价的笔记本,大小只有一般笔记本的一半,大约1公斤重。可以预见,中小学生将是Eee PC最重要的一个目标用户群体。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中小学校一对一学习时代更加临近了。
江绍祥:其实,说到移动学习的应用,在香港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