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
2008-12-29王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0期
众所周知,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处理好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他们往往凭感觉、凭经验组织教学,在还未弄清楚“为何而教”、“教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存活动设计上。还有不少教师不清楚二维目标是什么,各有什么具体要求。更多的教师对教学目标陈述不清……
在听课评课中,笔者更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即教学效果),关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围绕目标展开。这是因为,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指标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具有定向和调控功能。教学目标只有贯穿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时,才能真正起到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分层次的,它包括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阶段性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总目标五个层次(如右图)。
其中,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是由国家层面明确规定的。课程目标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各学段(或年级)的具体目标,属于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内容,它包含了阶段性目标。课时、单元教学目标则是执教者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依据课程目标在该课时中的具体体现而制定的,是课程目标的分解,具有不确定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围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各个学段的分阶段学习目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明确教学总体目标、分阶段教学目标后,才能依据课程目标的具体规定、教材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对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是结果性目标,具体表现为了解、理解、迁移应用的知识点以及学生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能力要求(具体学习目标和行为动词详见高中新课程标准)。它是可以量化的。对于这一维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测量和感知。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包括经历、反应、领悟三种水平。其中“过程WbHnaIesrP1bmXcGJsGdeG/83yDfFJPFkLSXH4FHExQ=与方法”指学生经历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或思维活动过程,从中掌握到学习的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目标隐含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如感觉、知觉、思维、意志、注意等个性心理晶质。以过程为核心、以方法为手段的过程性目标的提出,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再单纯地关注结果,而是更加关注结果达成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扶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教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通过情感的熏陶和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它对可塑性较强的中小学生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要求
有了上而对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一要有整体性,不能偏离课程总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三个维度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与和谐发展。二要有可操作性,特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要能够检测和量化。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应明确、具体,在目标的陈述上应体现出要求学生掌握的水平。三要科学设定标高。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差异,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一定弹性,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四是教学目标不能太多,要突出重点,否则难以落实。因此,“明确、具体、恰当”成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标准。
1 目标明确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教师常写这样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却往往毫无价值可言。因为它无法具体表明某一课题的能力目标,无法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可以采用“通过××途径,掌握××能力”这样的句式来陈述能力目标。比如,“通过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锻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目标恰当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师有时候会过高地估计学生的操作水平。实际上,学生虽然很容易学会具体的操作技能,却不会将其应用。比如,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却不能完成电子小报的制作。为此,教师在设定目标时就要适当降低对其操作能力的要求,提高对其应用能力的要求。
有个别教师过分夸大情感目标的内涵。比如,在《管理下载的信息》一课中,将“培养学生井然有序的生活作风”设为情感目标。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四、教学目标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抓好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水平。
目前,很多教师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忽略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常以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代替其他维度的目标。有的教师对学生周围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科技环境的发展不够敏感,不能及时地感知、理解和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对教学目标提出的新要求。比如,有教师在执教《计算机病毒》这一课时,仅从知识层面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危害及防治。虽抓住了教学的关键,却忽略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塑造。教师可以通过时下流行的“熊猫烧香”病毒等典型案例,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计算机病毒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明白信息安全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要真正做到信息安全,除了积极预防别人侵犯之外,自己更应该遵守道德,主动成为正确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实践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注意教学目标的描述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本环节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所以,目标确定后,要科学、准确、具体地表达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要领,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同时,目标要描述为学生最终的学习行为,不能只描述教师行为和教材内容。
3 注意加强目的性教育
加强目的性教育,即将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师生活动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当我们听完一节课后,感觉课堂缺乏“主线”,逻辑性差,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渗透意识不强。教师灵活运用目标的导向、评价功能,在上课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用的方法、手段以及达到的教学效果。一节课结束时,要回归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思考自己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也应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教材,加强教学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