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知识与其双重情境化

2008-12-29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7期

  摘 要:本文从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入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知识的双重情境化。其一是指,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其二是指,将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成的主体情境结合起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科学预设;知识情境化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对于与知识相关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热点。围绕“知识”是什么,包括什么,换言之,哪些是知识,就成为从知识视角探讨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有以下几种提法颇值得注意,一是布鲁姆认为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新课程改革后,专家学者提出知识不仅包括事实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包括程序性知识,即传统上所说的能力。另外一个有关知识的说法将知识放在一个金字塔中,自下而上的内容包括:数据、信息、智力、知识、智慧、美德,这个架构内隐了以下观点(1)知识不仅仅是数据信息等简单的事实;(2)知识和智力、智慧、美德密切相关,没有知识,智慧和美德只会是空中楼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追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一是社会生活个要素的综合。它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等学科的界限,把现实生活中各社会要素综合成整体出现。试图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由此可见,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中“知识”的多重维度。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知识情境化的必要性
  
  1.情境及情境化教学
  人类活动的一切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处于事件中心的人是有感情的,这就构成了事情发生时的一定情境——有人的主观心理因素(人事、情感、行为和个性)和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情和境的总和。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2.知识情境化是品德回归生活的需要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为此,我们应该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活动、实践,加深他们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同时,学生在参与情境化教学的过程中,品德的发展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3.知识情境化是有效教学的需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所包含的事实和解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与教材以外的各种事实和解释相联系,关系极为密切。知识的情境化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直接或间接的情境中,加深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也反映了当今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哲学价值。由于本课程中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在知识应用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着力将客观知识的获得建立在学生的主观知识经验基础上,就成为突出德育的实效性和课程有效性的保证。
  在此,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知识的双重情境化。其一是指,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其二是指,将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成的主体情境结合起来。
  
  二、置知识于真实世界的情境
  
  1.激活教材,赋予生命
  《品德与社会》教材作为文本呈现的知识远不能达到其教育目标,而教材只有被激活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在尊重、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活动赋予教材以生命,使教材处于被激活的状态。例如:在教学《中国国粹——京剧》时,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听过京剧,甚至有排斥感。觉这就应该尝试从有京剧韵味的流行歌曲《说唱脸谱》入手,再到简单的京剧唱段。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情境逐步实现“接受——了解——喜爱——保护”的教学目标,使枯燥的文本鲜活起来。
  2.开放探究,自主互动
  让教学始终处于开放对话的过0HMYwr8n+GwmgubDn7w6GDxDVYuv/WLksb3kse62eIU=程中,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样的情境才会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导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讲授“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时,如何让学生对自己已经生活了三年的学校产生新的学习热情?那就是设置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活动任务。比如,为自己的学校制作一分宣传册,招聘校史馆的小解说员等活动都会调动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学校。而学生的互动探究意识,小组合作能力也会在这其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3.科学预设,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见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总是开放性、创造性地存在着。他们是课堂活力的象征,总是带着自己的认识、经验、情感等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我们可以预设它,但是无法规定它。
  
  三、置知识于学生的主体情境
  
  1.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的周围存在着无数的事实、解释和方法,并且以后还会不断地产生更多新事实、新解释和新方法。我们的教学就是为这两者之间搭设一个正确的桥梁。孩子们在以往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意识、经验、价值观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引起教者的关注。只有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以教学《我们的邻国——日本》为例,学生们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容易形成偏见,对日本产生以偏概全的评价。此时教师应该在保护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2.考虑学生知识经验的多样性
  学生由于生活的经历不同,个人在其中得到的经验、感受也不同。教学中教者应该善于利用这种差异,并通过情境设置帮助学生丰富经验、提升认识。以《帮助残疾人》一课为例,被家庭娇生惯养了的学生们在赋予爱心、同情心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突破这种差异呢?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学生人人参与的体验情境来完成;一组同学分别扮演盲人、肢体残疾的人、聋哑人,一组同学扮演帮助他们的人,在第一轮体验结束后交换角色再演。当学生眼前一片黑暗,不敢迈步的时候;当他怎样比划也无法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他体会到了残疾人的不容易;当自己无助的时候,他体会到了爱心的可贵。
  总之,把《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知识置于双重情境之中,这种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特征,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隐含的是对德育教育回归生活的期盼。仔细观察其他课程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经验,我们也会很高兴地发现彼此有不少相通之处。我们已经感受到,整个教学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走向情境。(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