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2008-12-29董云刘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7期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不会作文有两大硬伤:一是部分学生写作时没有材料,无从下笔;二是部分学生积累了不少的材料却不会用,或者是运用不恰当。针对这一发现,笔者在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方面做了些初步的探究和尝试。主要依循的原则有:简单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及叙事性原则。
简单性原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并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生活性原则是一种贴近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思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积累与运用。
叙事性原则是一种符合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而采取的思维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帮助学生在叙事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自己积累的作文素材。
一、积累什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积累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旧知识是新知识停泊的锚桩”。
所以,学生若想突破不会作文的两大硬伤,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字词句段篇、生活素材与思想。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可以解决表达困难、语言贫乏的问题,生活素材的积累可以去除言之无物的毛病,思想的积累则能使作文立意深刻、神思隽永。
二、怎么积累与运用
依循简单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课内阅读与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紧密结合
学生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很多老师认为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认为现在的学生不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据笔者观察发现,虽然有部分学生确实如此,但绝大部分学生其实是很愿意去阅读的,可惜的是没有时间,各科的功课压力都很大。因此,笔者认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来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写作材料呢?
1.以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朗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朗读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纠正发音,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掌握停顿和语气,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种训练实质上也是一种口头作文训练。通过多读、熟读,文章的语言就会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无论词语、句子,还是表达方式,都会进入到学生自己的语言储备。从而,实现积累写作材料的目的。
2.以复述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作文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139dcfb3e42b2d09eb046bf621d480a4学中,复述的要求是:把读物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不仅是加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训练方式。复述训练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地改变书面语的词句,或者改变表述方式和顺序。因此,在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语言材料的运用及再积累。
3.以仿写训练帮助学生运用作文素材
学生积累了好材料,却不一定能写出好作文,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不会谋篇布局。那么谋篇布局的方法从何而来?只能从阅读中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是极好范文。因此,笔者就有意识地把作文教学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以模仿为桥梁,片断训练为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以读导写,以读仿写,做到读写结合。从而帮助小学生学会运用作文素材。
(二)课外阅读以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为价值取向
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智力越是低下的学生,越应当多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就是书。
因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就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
1.课外阅读的选择性
法国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所学到的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到的知识要有用处。”他的话说明了读书要有用、有选择性。选择书籍是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它起着净化小学生心灵、培养小学生品德的作用。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就尤其注意了以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为其价值取向。
通过大量地阅读课外优秀读物,品味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领略不同的朝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在阅读时,除了要求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观察、认识自然社会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
2.课外阅读的指导性
据宜兴外国语学校高年级语文组做的一份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却是一知半解。
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小报的辅导中,笔者主要做了如下尝试:①指导学生学会摘录,写摘录笔记。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②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写提纲笔记。教会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③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写心得笔记。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
3.作文素材的积累性
作文素材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读、熟读、广记是最为有效的积累办法。只有通过广泛阅读、大量积累,才能在日后写作中发挥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把这一积累工作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力求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三)学生生活对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高度关注
对生活的观察和心灵体验的不足会直接导致学生作文材料的干涩。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写观察日记。看到什么人,听到什么新鲜事及内心体会到的情感都可以记录下来,可长可短。日积月累,一本好的观察日记,就是一座素材宝库,文学素养也就在其间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训练与提高,精神世界亦随之成长、丰富。
所以,训练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和积累对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在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探究时,不仅积极争取了家长的配合,请家长在家里多带孩子参观一些场所或者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另外,就是经常地在课堂上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悟、积累。如,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说恰当的话,从而提高他们对作文材料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皆材料。
(四)有效练笔实现作文素材在运用中的再积累
作文素材的积累只是思考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作文训练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词汇不是活跃在儿童心灵里,而只是一味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却不去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汇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汇缺乏领会力。所以,要让积累的知识“活起来”,就要引导学生在日常习作训练时有意识借助积累的知识来深入思考,借助合适的语言去自由表达,进行真诚的创作。只有这样,积累的字词句段篇、生活素材及思想材料等才会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相反,如果不将它们运用于写作,那么这些知识将毫无用处,只会永远被尘封在笔记本上或被岁月蒸发殆尽,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而有效的练笔,可以实现作文素材在运用中的再积累。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