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自主意识
2008-12-29王建兵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7期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能力。
一、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通过学生观察,从而能够获取的知识,我们就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归纳推理分数值不变性质的过程中,可设计三个层次的观察。
(1)观察图形,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大小:
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验证,就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此例子以外,在教材中通过观察、分析、概括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给学生创设。
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
动手操作对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调动手、口、眼、脑等多种器官的协同感知,提高学生的认知层次与水平,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变抽象性的学习为形象性与抽象性学习相结合。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时,先让不同小组分别用“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的三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进行量沙子试验,再让学生分析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最后让不同小组展示汇报研究结论时,孩子们通过分析、比较就很容易地归纳出: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从而找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观察、思考、归纳,不仅获得知识,也从中悟出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意识。
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就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构建思考方法与途径,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并尝试解答。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审题方法及解题思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
四、让学生自己去交流
这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交流形式。学生除了要有序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要接受别人的见解,并加以分析综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既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控制者、参与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交流;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某个学生说得不好,也要鼓励他说下去,让他表达完整。如果说得不到位,可让同伴帮助他。合理地进行交流,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推导结论
学生能够自己完成总结推导出结论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要立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及结论形成的全过程。变原来教师的总结推导结论为教师点拨、学生进行总结推导结论。使学生亲身探究、归纳、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幸福,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六、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评价自己所思、所述、所做等,做得怎么样。通过反思,既要总结自己的长处,又要发现自己需要充实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这样来自学生同龄人群体的评价会使学生感受到平行的激励和推动,易于接受。互相评价时应该运用商量、建议性的语句。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与过失,养成真诚对待别人的和善听他人不同意见的优良品质。从而在学生自己评价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勉励,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
另外,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也不能忽视,不仅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还能给学生以方向性的指导。对合作学习交流中涌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典型要给予各种形式的鼓励及表扬。(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