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几个途径
2008-12-29贾月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7期
要改革地理学科的教学,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有必要从地理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采用新奇的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季风气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借东风的故事,让同学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了解季风气候冬夏季节风向正好相反的特点,即夏季常刮东南风,冬季常刮西北风。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概念的掌握就容易多了。同样,在有关时区日界线的教学中,通过一对双胞胎的出生,我设问“为什么哥哥却比弟弟小?”;讲黄土高原时设问“深厚的黄土为什么是风吹来的?”……应该说,这种巧设悬念的新奇导语,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的。
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界的地理之谜很多,我在教学中常把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提出来并加以讨论,激发学生认知的情趣。例如,我在讲海陆变迁知识时,先问学生:“据科学工作者考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顶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古代的麻姑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大增,但他们一时找不到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急欲知道答案,这时我一言不发,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演示,他们一见,便恍然大悟。在教学中利用并强化学生原始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揭露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奥妙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顺利地形成与发展起来。
三、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阵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平等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艺术,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但又不失严肃紧张的课堂环境,能使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使他们感到一种平等放松,从而活跃思维,真正做到培养能力和提高质量同时并进。如“中国的铁路干线”一课,主要的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传统教学时,只能通过教学挂图,讲清各条铁路干线,让学生到黑板前实际演示特别少,并不是学生人人都能动手或有目的的动手。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通过动画展示多条线路及铁路枢纽,通过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再提出问题:如何选择旅游景点及旅游线路呢?学生确实感到学习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四、穿插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上适当增加一些与地理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例如,我在讲黄河泥沙含量很大时,先借用“跳进黄河——洗不清”寓教于乐。在讲“保护环境”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给同学们先讲个故事”(全班鸦雀无声)。我继续说:“某个地方种植水稻,大米的质量很好,就是产量不高,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水稻越长越好,产量也有所增加,当地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从1955年开始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起初腰疼,关节疼,不久就全身疼痛,连呼吸、吃饭都得忍受巨大的痛苦。可怕的是,有的人越长越矮(有的学生笑起来),身体缩短,最多矮了30 cm左右(学生无人再笑,眼睛里现出惊疑的目光)。这是什么病呢?仅1963~1977年当地就死了207人。从死者遗体解剖看,病人外表好好的,可是体内骨折多的达70多处(学生大吃一惊),后来找到了原因,抓住了罪魁祸首(学生急切想知道)。原来,在这个地方的上游建了一座炼锌厂(学生议论,河水污染了)。工厂废水中含镉,这种水浇灌稻田,大米就含镉,人们长期食用镉米,就出现了上面的悲剧。”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巨大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我随即板书:保护环境。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们在说笑议论中受到了教育。
五、引用谚语、成语、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谚语是千百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恰当引入课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趣味性。在教学中,运用得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地震前兆:“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骡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讲到气候时,可引用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蜀犬吠日”、“黔驴技穷”、“泾渭分明”、“得陇望蜀”等成语既简洁形象,又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琅琅上口、老幼皆知、底蕴丰富、有民族瑰宝之誉的诗词既可以润色,使课堂新颖活泼,亦可通过地理原理让学生对诗词重新理解。例如,讲到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时可引用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赤道周长时可以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讲外力作用的地貌——瀑布可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六、通过形象观察、类比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干流形状像汉字的“几”字、陕西省的轮廓酷似跪着的兵马俑、江西和湖南省轮廓像兄妹头像、新疆的地形特征是“三山夹两盆”……这些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版纳居民住竹楼,跳孔雀舞和象脚鼓舞,吃竹筒饭和菠萝饭,过泼水节;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唱秦腔,吃小米饭,这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七、利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神六回来了!”欢乐的学生激动不已。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同学们,你们谁知道,我们的神六是在什么地方着陆的?”“为什么要在杜尔伯特草原着陆呢?”“神六为什么要在酒泉航天中心发射呢?”“航天中心为什么大都建在大西北呢?”在生活中学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枯燥的地理知识一旦与生活建立联系,就会变得生动、鲜活和亲切。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一旦与地理知识建立联系,最容易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情感被激发的同时,相关的知识往往学得最扎实、最牢固。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应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如此说来,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是完全有可能的。(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