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08-12-29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7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在不断变革的时代,教育不仅应该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且应该更努力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教学策略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大效能。
  
  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从实现教与学最大效能这点出发,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一,教学策略必须在一定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指导下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是由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第二,教学策略中的教和学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强调教和学的相互作用,课堂教学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片面的。教学策略是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沟通的操作系统。第三,教学策略应体现全面性,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包括认知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第四,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它不仅要考虑到教法还要考虑到学法。因此,教学策略应包含学习策略。本文重在讨论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现场作出“怎么教”的策略选择。
  
  二、生物课教学策略的内容
  
  1.情感策略
  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创造一种积极的认知气氛,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有必要在生物课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情感策略:(1)做好情绪调节,可以采用自我激励、自我奖赏、自我放松、积极的自我暗示等方法,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保证适中的学习紧张度,形成b91257f36bace4ed392a0d4ee741bde6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态度,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一旦发现自己产生了否定性的情绪态度,立即予以调节。(2)做好自我控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排除干扰,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合理利用时间。教师要利用教学方法的变换以吸引学生,以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达到适当休息的目的。教师要不断运用反馈矫正策略,自觉地调整教学活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2.注意策略
  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注意的技巧。学生的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划线法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这样做,有助于在掌握事实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概念结构。也可以采用直观导入法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讲《鲫鱼》一节时,为了生动直观的演示鱼鳍的各种作用,教师将大小适宜的三条鲫鱼,一条减去胸鳍、腹鳍,一条减去尾鳍,一条鱼鳍保持完好。然后放到透明的鱼缸中,让他们自然游动,最后将玻璃缸放到投影仪上进行投影。这样全体的同学都可以看到鱼儿在屏幕上游动,进而总结出各种鱼鳍的作用。在栩栩如生的演示面前,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培养,同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集中自己的注意:(1)保持良好的生理和情绪状态。(2)保持良好的智力活动。(3)学习过程中可通过记笔记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野外观察时也要养成笔录观察结果的习惯。
  3.精加工策略
  教师在背课和上课中要对教材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将教材的内容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与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并记忆新知识。例如,学习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这一内容时,如果仅记住书上“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这句话,会很容易忘记,但如果我们把这一信息同人发高烧时不想吃饭是因为酶的活性受到影响的事实相联系,则可以深深记住酶的这一特性。
  4.实践策略
  生物课教学重在动手实践,它应包括两部分:一是课堂中的实验教学,二是将生物课搬到大自然中去,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习。实验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操作要具有示范性。如解剖鱼时,要先将活鱼击昏,然后将鱼的头部固定,这样才能进行解剖。野外实习要指导学生采集、制作各种植物标本,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5.问题解决策略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
  现代的生物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学习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使知识得到纵向延伸,横向拓宽。我们在讲光对动物的影响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养鸟人用布罩住鸟笼鸟就不叫了,反而打开就会鸣叫?在讲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自然状态下养的鸡冬天为什么不生蛋,而棚养的鸡为什么会生蛋?这样的问题都是学生日常所见,便于引起联想。然后让学生观察光照和温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列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学生们不难归纳出外界刺激对动物行为影响的一般规律。在这里,我们将科学思维过程移植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使生活中的问题得到科学地解释,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诱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必须研究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能,已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