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激趣 活动升情 活动育人
2008-12-29高心法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10期
现行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寓传统的知识理论于众多的课堂活动中,以大量反映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与他们相适应的社会生活案例生动有趣地教育学生,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处事,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因此课堂活动的教学就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重要形式,如何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现略谈一下课堂活动教学体会。
一、独辟蹊径妙入课堂活动
教学实践证明,必要相关的知识以及经验等方面的准备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毫无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开展起来的活动也仅是图形式而已,没有任何教育意义。那么怎么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有效地展现活动情境,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是提高活动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活动一般大致可以分为校园生活类型、家庭生活类型、社会生活类型等几类,因此,活动情境的展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来选择方法。
1.阅读法
比如八年级上《难报三春晖》一课“体会小峰妈妈的爱”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让有一定阅读水平的学生,让其以充满真情的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朗读课本的五个场景片段,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学生就会受到感动。能够真切体验到父母对子女的爱心,引起他们思索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此外,有的简单明了的内容可以集体朗读,或学生自由阅读。
2.故事法
在进行《师生交往新观念》教学时,我选择讲“程门立雪”和“孔子亦师亦友”的故事,通过比较古代的师生关系来看我们的师生交往新观念。学生一般都是很喜欢听故事的,也爱讲故事,教学活动中要很好地利用学生喜爱的这种形式。
3.讨论法
对于学生有生活经验基础的活动则可以开展讨论,如八年级上册《架起理解的桥梁》一课“小冰与爸爸的矛盾”处理这一活动则可以开展讨论为主,因为这种与父母产生矛盾的情况学生都会遇到,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入讨论解决问题。
4.辩论法
教师要善于让质疑引发学生的思维焦点,让学生的思维交锋进入活动。比如,学习《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时,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创造网络交往“自由”这样一个思维焦点,引发学生的辩论,进行学习。
5.表演法
这种方法可以让部分学生有所“准备”成为演员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做“剧中人”或者观众来参与,这样可以调动最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角色扮演能使他们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画龙点睛深化教学明理
教材中的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除了部分活动具有导人作用,更多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知晓活动案例所蕴含的道理。因此在活动热烈的气氛中,教师更多的要引导学生把他们在活动中的点点滴滴的体验、感受、看法、体会等上升为理论。当然这里的理论不是那种要求经典的概括,而是把他们的感性知识上升为与他们接受水平相符的理性知识。这个过程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通过教师引导为学生提升理论。
1.评论法
由学生评议表演表现,评议学生体会观点,通过评议使学生的观点得到交流,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审视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自己日常的做法,这样他们自然就接受了知识,改造自己的行为。
2.梳理法
有的活动是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不一定可行,必须引导他们权衡利弊,比如上述“小冰与爸爸的矛盾”的处理方法,学生会提出很多的看法,教师就要让学生把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梳理一下,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在比较中选择最优方案。
3.名言归纳法
人们一般都很易接受名人名言,乐意接受其中的道理,有的还奉为座右铭或作为自己的人生哲理。我们可以在学生进行活动后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自己的感受,书写自己的凡人名言。比如有关竞争,有关朋友的教学内容最适合这种方法。
4.人生感言法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在最后都会让受访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他们的艺术人生,给人以很大的启发。思想品德课中有的学生在学习有关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内容后,他们触景生隋,有很多的话语是发自肺腑之言。比如班上一位学生在学完《我爱我家》后,为远在他乡打工的父亲写下壮行诗句《离歌》:“渺径一点青,杨柳猛拔芽。依依老树枝,两鬓喷白发。迎击东风丽,无是胜桃花。愿乘风而去,独忘尽天涯。”虽然是稚嫩的笔墨,但读来仍感人至深,父子情深跃然纸上。
关于课堂活动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它定位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课堂活动教学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理念的重大更新,是本课程的特色,“活动”是增强《思想品德》课程针对性的有效方法。它既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活动教学要充分发挥好教师与学生这两个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发动与引导开展好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受到深刻教育。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其有效教学形式和方法,真正使“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责任编辑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