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对学生体育课中消极性言行的解析与反思
2008-12-29冯小炎
体育教学 2008年10期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欣喜地发现体育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中少了些秩序,少了些威严;多了些自主,多了些欢笑。但在这貌似热闹、自主的课堂教学背后,总觉得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有一定的距离。最近笔者随意听了几堂体育课感触颇深,这个本该人人喜欢并积极参与的课程,至今却仍有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固然有教学体制方面的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不注重个体差异,不面向全体学生的老套、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体育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消极性言行的发生,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
现撷取几个片段:
案例1“老师!我退出!”
在一节二年级的体育课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20米跑步比赛,强强和锋锋两位小朋友突然说:“老师,我退出!”然后老师有些蕴怒,“赶快重新跑!”两个孩子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硬着头皮重新跑了起来,可是在接下来的课堂里我发现这两个小朋友就再也没有了笑容。
背景链接:
强强是个小胖子,因为比较胖,气力是大的,但是碰到仰卧起坐、跑步、爬竿等项目时,总是能躲就躲,他,很好胜,而面对自己没有把握获胜的活动,一般都不参加,缺少一种耐挫力。
锋锋则是个小个子,个小人瘦,一般的活动项目他还过的去,可是碰到力量型的活动项目,或者竞争比较激烈的项目,他就对自己失去信心。
解析:
“老师,我退出!”蕴涵了多少话语?是孩子有一种抵触情绪,对老师的方法不适宜?还是因为学习内容枯燥,对活动的内容没有兴趣,不能引起他们的强烈的需求?或者是因为自身条件的影响,无法完成而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更或许是因为身体不适,无法完成学习?而我们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学生,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想法和思想。
对策;磁化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
《新课标》多次提到,以目标达成为前提,教师可以自主地选择教材,也就是教师的自主权大大增加,不要唯教材第一,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源于教材,优于教材,寓娱乐于体育,寓情感于体育,增加教学的吸引力。
1.与生活相链接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技能、技术的积累,尽可能地利用周边体育资源条件,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获得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动机,那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肯定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2.与趣味相融合
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趣味化改造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的。在校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兴奋和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容易扩散,神经活动的强度和集中都较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运动项目时要努力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竞技项目趣味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体育带给他的欢乐。如在平时教学中,短跑是属于既累又单调的运动项目,如果让学生在跑道上单调地一趟趟地跑,学生的练习热情肯定不高。反之,我们如果把短跑和各种接力、抓人、大鱼网等游戏结合起来,那学生的上课情景一定会大不一样。
3.与潮流相接应
我们都会发现,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并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游离于教材之外平时游戏玩耍活动中,比如前段时间流行的溜溜球、打保龄球、投飞镖,现在流行的呼啦圈等都是学生的最爱。如果在教学中有选择地摄取这些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效果肯定是很好的。
四年级学习投掷垒球课中,经过准备活动后,老师开始讲授学习新课的内容和要求说:“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上一步投掷垒球,首先我们得复习一下肩上屈肘投掷的动作,看谁的动作好……”学生中发出一阵骚动,嘀嘀咕咕的“又这样学,真没劲!”“投垒球要投死我们了!”但是说归说学生还是去拿来垒球,接下来教师讲解要领,示范,学生跟练,然后组织集体练习,小组比赛,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在教师的统领下机械地练习,练习的次数也比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的玩的时间,谈不上有什么高兴、兴奋……
解析:“又这样学,没劲!”告诉我们学生已经开始厌烦这种方式的教学,他们渴望老师能给他们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给他们一个自由放飞的空间,不要层层束缚。
对策:变化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1.玩中乐,乐中玩
学生多把体育理解为“作为玩的运动和游戏”,而教师则通常认为是“作为教材的运动和游戏”。陈旧的教学方法为了完成技术技能的传授与目标的达成,往往会低级地重复那些毫无乐趣的教材。这样,学生的理想思维与现实产生了偏差,进而导致厌学。而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为体育的体育”用恰当的方式去转换去取代“作为玩的体育”提供了机遇。例如: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发展快速奔跑能力,那就大可不必跑几次50米加速跑就了事,而是可以用玩的形式如篮球、足球带球快速跑、游戏等来结合“玩”与“教育”。
2.动而学,学而动
学生喜欢的事情是让他们自己动,这是他们自主发展、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往过于强调的心率曲线与运动密度,现在似乎也并不太注重了。但有一点,学生绝不喜欢冗长的讲解和繁琐的示范,他们只希望自己能“动”起来,从中得到“身”与“心”的锻炼,形成一种积极参与运动的意念。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要真正落实,必须时刻给自己提醒:别忘了体育课是以身体锻炼为第一的课。讲得少一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学习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