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体育运动干预疗法应用于灾后中小学生心理援助的思考

2008-12-29

体育教学 2008年10期

  一、灾难发生后中小学生出现的身心反应
  
  5.12汶川大地震是一起突发性灾难事件,由于其爆发突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巨大,对于经历灾难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应激,会导致个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生理、认知、行为异常等应激反应。由于儿童与青少年特有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使得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会有不同的认知,由此产生的身心反应也有差别。学龄儿童常常表现为易怒、逃避上学、畏惧夜晚、作恶梦、黏人等退化行为;青春前期的学生常常表现为睡眠失调、食欲不振、失去与同伴的交往兴趣等;青春期的学生更多的是表现出对异性兴趣的降低、产生忧郁、退缩及悲惨的世界观、从事模拟大人的行为(如结婚、怀孕、退学,切断与旧友之间的关系)、与父母或亲人的相处方式改变等。地震中落下了残疾的孩子除了创伤后应激,还有巨大的悲伤失落情绪,灰心、对未来的生活没有信心。失去亲人的孩子则会表现出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死亡问题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突发性灾难事件造成的强烈精神应激不仅会导致个体出现短时的心理障碍——急性应激障碍(ASD),如果干预不当,还会导致大约20%~30%的人出现长期的心理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后可能发展成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等,会引起儿童及青少年的个性缺陷,如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
  以往经验发现,灾后三个月心理问题会凸显出来。这些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减轻症状,尽快的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呢?在前期的心理援助中心理学工作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然而蜂拥而上的心理援助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心理学工作者在灾区曾经一度是不受欢迎的人,各路“心理”大军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援助”,甚至给灾区人民带了二次心理创伤。这些教训也使我们清醒的看到,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亟待建立与完善,心理学工作者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专业技能也亟须普及与提升。
  在现今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思考,采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才能使灾区人民真正的接纳心理学工作者,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呢?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快的拉近与心理援助对象的情感距离?我个人认为,将体育运动干预疗法应用到当前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援助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二、体育运动干预疗法的优势
  
  1.首先,从体育运动的功能与本质上看
  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分散学生对灾难负面情境情绪体验的注意,使其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起到调节与疏导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易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互助的小团体,进行感情交流,解除自我幽闭。
  当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快感,产生良好的心境。
  年龄较小的学生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还不是很高,灾难中的感受不易表达出来,易压抑在心中,形成永久的心理创伤,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有一个宣泄、疏通的渠道。
  
  2.其次,从体育运动的心理效益上看
  体育运动的健心功能在近些年为国内外所重视,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元分析的结果显示:
  (1)体育运动与焦虑缓解之间存在低到中度的相关关系,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都有缓解作用;
  (2)体育运动能显著降低抑郁水平,效果量达中等;
  (3)由于进行体育运动降低了肾上腺能受体的数目或敏感性,从而减轻了应激反应以及降低了紧张情绪,另外,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还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特定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
  (4)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消极心境,提高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3.最后,从体育运动干预的实施上看
  可以将体育运动干预疗法应用到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能够保持干预手段的长期进行。
  培训体育教师,以体育教师为主要实施人,他们长期与学生在一起,了解学生,很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便于干预疗法的实施。
  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灾后阶段、不同心理状况设计不同的体育运动干预方法,针对性强。
  体育运动方式方法丰富多样,运动量、运动次数、运动频率等灵活多变,因而,可以针对不同情况随时调整运动处方。
  体育运动干预疗法不会因多次实行,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体育运动干预疗法既可针对典型个案设计运动处方,将其应用到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中,也可针对群体性心理问题设计运动处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
  体育运动干预疗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还要清楚的意识到它不是万能的。体育运动干预疗法的实施一定要与其他心理干预方法结合进行。另外,体育运动干预疗法的疗效受运动方式、运动量、运动次数的影响较大,设计运动处方时要充分考虑各因素的组合效应,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随时调整运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