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场馆的美丽女总工

2008-12-29王晓艳

今日文摘 2008年18期

  北京奥运会每一项扣人心弦的比赛将在哪里角逐?这样的好奇势必让奥运场馆在会前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和北京首个新建奥运场馆“射击馆”以其创新建筑让全世界为之惊叹。而这两个亮点之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由女总工执掌。她们用自己建设的奥运场馆完美地诠释了“科技奥运”的主题。
  
  天地间、北京城市中轴线,奥林匹克公园、“鸟巢”边,一个由蓝色泡泡组成的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物夺人眼目,它就是国家游泳馆——“水立方”。站在它面前,你会不由得崇拜设计师的天才创意,更叹服建设者们把设计师的梦想变成了比梦想还壮丽的现实。
  “我相信水立方在晚上亮起来四环路肯定会堵车,因为实在是太震撼了。”陈蕾自信地说。
  
  陈蕾的水、立、方
  
  据说“水立方”的名字也是颇费周折起的,相信每一个亲眼见到它的人都有不同的诠释,而此刻我只想把它和陈蕾联系起来。我们站在“水立方”前,她的样子符合我的预想,这个建设了水立方的女人,似乎也吸收了“水立方”的灵气——柔美如水、个性独立、处事方正。
  微卷的长发,米色系腰的小外套,手腕上温润的玉镯,这个在儿子眼中全世界最美丽的妈妈的确不像是一个在钢筋水泥世界里打滚的工程师。她抚着上衣上的细带子,说:“穿了四年的牛仔裤,终于可以让这些漂亮衣服重见天日了。”“其实,我急了也会吼人的。”这话此时说来是这么的不可信,但看那个在她手里立起来的大家伙你不得不相信,没有足够的魄力与领导才能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工程的。
  她说自己最喜欢看的体育项目就是游泳,尤其是50米男子自由泳,因为总会被那种爆发力感染。当记者笑问她有没有在“水立方”里游过泳时,她说小时候在湖北黄石长大,那时候也没什么体育器材,爸爸经常带她去附近的一个池塘游泳,虽然她的游泳技术这么多年也没什么长进,但在水里的快乐却很享受,希望在奥运会后能有机会体会一下。
  
  尘卷风卷出的头一仗
  
  2004年,33岁的陈蕾带领她的团队进入“水立方”,当然,那时的“水立方”只不过是一片做了一些基本土建的大工地。开工伊始,老天爷就先来个下马威。一场突如其来的尘卷风,把他们建造的临时线路和建筑全部都吹倒了,做防水的黑色底漆吹得工程车的玻璃上到处都是,擦也擦不掉,都看不到车模样了。这场狂风把工地所有人的心都吹凉了。
  她本来就是在一些人的质疑中走马上任的,刚刚驻场就发生这种事情,让她既感到扫兴,也对未来的工程任务有了更多的顾虑。那几天,她每天晚上无法入睡。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已经顾不得自己沮丧了,而是在想下一步的补救措施。首先她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她的状态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然后马上组织人员重建设施,用十足的干劲来感染大家,一个月后,终于重建起了被狂风毁掉的所有建筑。好在这场狂风好像吹走了所有“天灾”,自此以后,风调雨顺。
  这次工程意外对陈蕾心态的锻炼远超过技术的考验,因为这实在是任何人都预料不到的事情。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她感到了不同于一个普通技术人员的压力,因为问题发生了,虽然大家都着急,但所有人的眼睛都会看着你怎么办。陈蕾说,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也许自己不会思考那么多,也不会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状态完成整个工程。所以,没有什么事情是纯粹的坏事,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接受。
  
  脚手架架出的总工威信
  
  如果说“尘卷风”让陈蕾的团队看到了这个年轻女总工的沉着镇定,那么在技术上彻底征服了所有人的一件事就是她主推的新型脚手架的成功运用。
  “水立方”独特的造型要求屋盖的施工采用高空散拼,需要大量的脚手架作为承重及操作平台。而传统的脚手架通过她的分析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场,于是她准备采用一种新型模块式脚手架,但这在国内没有大量应用的先例,也没有国内相关技术及验收标准。在这么重要的一个工程中启用新技术,是否适合?是否安全?周围的质疑声太多了。但她通过大量的理论计算来复核国外的标准同时在实验室和施工现场进行多次的反复实验,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决定“上!”
  能否安全卸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2006年6月16日,这是她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那一天“水立方”钢结构卸载,她和数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看着最后一个千斤顶退出工作,“水立方”铁骨铮铮地站立着。她的坚持得到了验证,也平息了人们此前的质疑。在全场欢呼声中,她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来。
  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总工,面对的不仅是在技术创新时别人的质疑,在平常的管理工作中她也要不断尝试着以怎样的管理方式才能服人。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通常也会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所以,她经常会和人当面锣对面鼓地敲起来。
  有一次,几个技术人员被公司调去别的工程。在欢送会上,大家都挺激动,毕竟一起奋斗了这么长时间。这几个80后的技术人员,聪明、学历高,但有时不是很踏实肯干,她就会敲打敲打。但因为平常要求太严格了,她想他们都会怨她吧,也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没想到的是,他们都说在这个工程中学到的东西是最多的。所以,陈蕾说:“只要你的心是正的,那么你的管理方式一定会被理解和接受。”
  
  透过“水立方”看自己
  
  自从“水立方”建成的那天,各方面的盛赞就如潮涌来,国际奥委会高官说仿佛来自天外般让人敬畏。2006年美国著名科普杂志《大众科学》发布了“年度100项最佳科技成果”,“水立方”也高票入选。
  陈蕾说,“水立方”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也点亮了她的很多潜能,让她更了解自己了。她很客观地说:“我遇到了很好的机遇,让我从一个单纯的工程技术人员接触到了社会的层层面面,很感谢‘水立方’这样的一个平台,让我迅速成长了。”这四年来,她和“水立方”每天都在共同成长,而随着工程的收尾,可能没多久她就要把办公室搬出“水立方”了,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他抚养成人了,看着他展现给世人的风采,那种感受真的是又欣慰又有点感伤。
  前不久在“水立方”里举行的几场测试赛中,陈蕾看到了运动员们,尤其是一些新面孔年轻运动员们的出色表现,让她对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在“水立方”里能取得金牌充满期待。当然游泳馆的人性化设计也得到了参加测试赛的各国运动员们的称赞。
  奥运会期间陈蕾仍然要在游泳馆全程保驾,虽然是零距离接触奥运的好机会,但她肯定不能像普通观众那样全情投入到看比赛中,因为她不会忘了,自己不仅是个爱看游泳、跳水的观众,还是这个大场子的当家人!■
  (赵瑾荐自《中国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