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洲通胀下的成王败寇

2008-12-29肖恩·克里斯滨

中国市场 2008年37期

  为了避免金融崩溃,美联储正在放松银根,这可能会进一步推高亚洲相关国家的通胀率。
  
  
  今年上半年,亚洲经济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部分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已接近峰顶,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许多经济体的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日本和欧洲对亚洲出口品的需求出现了预期之外的强劲增长,从而弥补了美国需求下滑的不利影响。
  然而,有利状况将在未来几个月间发生变化,由于美、欧、日的需求将进一步走软,出口下滑将开始影响亚洲的经济增长。瑞银预计,未来4个季度之中,亚洲的开放型小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一半,而中国、印度等外需依赖度较低的经济体的增长率将损失1-2个百分点。
  
  亚洲的两难困境
  
  目前,亚洲各国央行对面临着在保持稳定和促进增长之间如何取舍的政策难题。加息有助于重新稳定不断攀升的通胀预期,但却会在全球需求疲软的环境下抑制内需带动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他们仍不愿通过本币升值来遏制通胀风险,以免削弱本国相对于其他亚洲经济体的出口竞争力。瑞士信贷认为,亚洲货币的升值幅度需要达到两位数,才能大幅降低通胀率。
  从历史上看,几乎所有亚洲央行都力图维持本币与美元间的汇率稳定,以求稳定商业预期,尤其是出口部门的预期。然而,为了避免金融崩溃,美联储正在放松银根。这迫使许多亚洲央行追随美联储,实施了与其经济形势不符的利率政策。这可能会进一步推高相关国家的通胀率。
  迄今为止,亚洲这种确保经济增长的本能选择一直限制了应对通胀的政策空间。事实上,亚洲做出这种选择的部分原因还在于,许多政府认为近期的全球油价上涨是一次性的供应面冲击,中东的政治动荡和美国发动的战争都助长了这次冲击。随着冲击结束,油价很快会稳定在低位之上。近期油价的回调已经令这种观点得到了一定支持。
  
  谁家欢喜谁家忧?
  
  然而,亚洲各经济体的情况也是各有不同。
  据瑞士信贷统计,中国、印度、韩国和印尼的货币政策较为宽松,但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近几个月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却颇为和缓。
  目前,多个亚洲经济体的通胀预期已经趋于混乱,而在另一些国家,如果当局不能尽快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包括中国大陆、日本和中国台湾在内,部分经济体的央行信誉较好,财政空间较大,因而能够有效地稳定通胀预期,而其他6UfaMtz3GZGDxDgYB5Levspk1h2eBBlFLi95RcyP8L4=经济体则缺少足够的金融资源和货币独立性以阻止投机者抛售其货币。
  这种局面增大了出现破坏性更强的第二轮通胀效应的风险,包括工资—物价螺旋式上涨的风险。如果工资—物价螺旋式上涨无法得到抑制,就可能导致上世纪80年代拉美出现的那种超级通胀。
  
  通胀骨牌如何倒下?
  
  显然,第一块倒下的通胀骨牌是越南。两位数的通胀率已经在该国持续了8个月之久,其6月份的通胀率已升至26.8%。
  有专家认为,印尼和菲律宾将是继越南之后倒下的通胀骨牌。最近,这两个国家的通胀率都出现了急剧上升。6月份,印尼的通胀已升至11%,菲律宾则达到11.4%,创下14年来的高点。
  有可能在印尼和菲律宾之后倒下的通胀骨牌是泰国和韩国。近几个月,这两个国家的货币都遭受了沉重的抛压。两国均属于最依赖进口石油的亚洲国家之列,而且,目前两国每个月都需要花费巨额美元,以求在离岸外汇市场上支持本币汇率。泰国的经济前景受制于其政治混乱,而韩国的突出问题则在于迅速攀升的债务——GDP比率。自2005年以来,该比率一改亚洲危机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出现了急剧上升。专家认为,在短期外债的推动下,韩国即将再次出现资产泡沫,而通胀预期的攀升增大了短期外债的风险。过去10年之中,韩国的房价平均上涨了近70%,接近美国的涨幅85%,而泰国和新加坡的涨幅只有30%左右。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则拥有强劲的经常项目盈余,这有助于抵消油价进一步攀升导致的通胀风险。事实上,今年以来,市场已经推动了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对美元升值。(摘自:《亚洲时报》2008年7月22日 编译: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