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间谍小说的“中国热”

2008-12-29余绮平

中国市场 2008年37期

  在间谍小说家眼中,中国正取代苏联,成为与西方发生政治和经济冲突的新威胁。
  
  间谍电影和小说,盛行于东西方对垒的冷战时期。在电影《铁金刚勇破间谍网》里,英国特务007邦德要夺取苏联口令,苏联则使出美人计,色诱邦德;在小说《冷战谍魂》里,英国间谍马斯潦倒,投诚苏俄……
  苏联一直是西方间谍小说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但苏联解体后,西方侦探小说家苦无“间谍”用武之地,却又不甘寂寞,于是从现有的四个共产国家:中国、越南、朝鲜和古巴里,选中了中国。
  查尔斯·卡明被誉为现代间谍小说的大师,他本人曾在英国军情六处作为间谍受训,因而作品很有“真实感”。虽然卡明本人目前隐居在马德里,但他的第4 部作品《台风》,读起来似乎对中国颇有研究。故事开始于1997 年的香港,回归前数月,一位老教授坐船从新界进入中国内地,要求直接与政府接洽;西方某机构正在武装一些伊斯兰好战小组,目的是要在新疆发动一场暴动;乔·蓝尼克斯是一名英国特工,有理想并且有良心,可这对一名间谍来说相当危险;迈尔斯·库里哲是他在CIA的朋友和对手,是个对性成瘾的人,喜欢在妓女的肚皮上吸食可卡因;他们共同的心仪对象伊莎贝拉·奥波特,则是个极其迷人的法国女郎……《台风》的故事线索复杂,其中对上海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最后的高潮则落在北京,一个秘密的美国间谍组织将要发动他们精心策划的阴谋……科林·哈里森是斯克莱布诺出版社的副总裁,写过6 部小说,开创了“纽约都市黑暗惊悚小说”流派,包括《曼哈顿夜曲》在内的多部作品曾入选纽约时报最佳图书榜。在他的新作《发现者》中,主人公林金是一名年轻美貌的北京女孩,她与两位墨西哥朋友去兜风,却意外地被卷入一场致命的阴谋。她来到华尔街的目的是要盗取一些机密文件;在国际巨额金融交易背后的黑暗世界里,她受到纽约的亿万富翁权贵们的追杀。林金能够逃脱魔爪吗?
  曾凭处女作《忠诚的间谍》问鼎爱伦·坡最佳新人奖的《纽约时报》记者艾利克斯·贝伦森,据称对国际阴谋和政策制定非常了解。在他的新作《鬼魂之战》中,主人公约翰·威尔斯,一名CIA 特工以及唯一潜入基地组织的美国人再次出场。这一次,他被送到阿富汗去调查为什么塔利班的军事策略突然改进了,但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登场了:美国在朝鲜的一次任务以血腥灾难而告终;而一场极度危险的国际政治冒险游戏,却似乎与中国有关……
  很明显,这些最新出版的惊险小说,多多少少都有“中国威胁论”的“意识形态背景”。贝伦森在接受《纽约时报书评》的采访时,就毫不掩饰地表露出对中国军事实力的恐慌。他列举了近年来中美在军事上的一系列“摩擦”,并认为,也许几年前,中国军队还在依靠朝鲜战争时期设计的那些潜水艇和战斗机,但近几年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脱胎换骨;按照贝伦森夸张的说法,如果美国面对的“敌人”有两极之分,那伊拉克代表的是粗陋、低技术含量的“蛮力”,而中国拥有的潜艇、弹道导弹和太空实力,则代表着更具威胁性的“高科技力量”。
  回顾一下大半个世纪以来,以傅满洲为中心的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中国威胁”想象,你就不会对眼下西方惊险小说中换汤不换药的类似虚构有任何惊讶了。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何伟亚所说:“在永无休止的热战和冷战中,傅满洲威胁存在的合理性都能够得到证明。在这样一种气氛下,也许很容易去想象也很容易会相信中国人的阴谋,或者某些聪慧的东方人有可能会把古代和现代的科学知识融合起来。”(香港《文汇报》2008年8月1日 编辑:何乐)
  点评:西方人对于“中国”这个词到底抱有多少幻想?2007年11月《泰晤士报》做的民调显示,54%的英国人在提及中国文化时,第一个想到的形象仍然是毛泽东。而“中国人是否现在还留辫子”,则是英国普通民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无知的令人惊讶。
  然而,恰恰是因为这份朦朦胧胧的东方神秘色彩,才令中国成为西方惊险小说绝佳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