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3.0的崛起
2008-12-29大卫·巴博萨
中国市场 2008年37期
在西方很少人听过比亚迪集团(BYD Corp.)—BYD是指“成就你的梦想”(“Build Your Dream”),但这个不知名的公司在成立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电池生产商。如今它计划大跃进,生产自己的汽车。
比亚迪市场主管保罗·林表示:“我们要生产绿色能源汽车。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做到。”即使在中国,这样的雄心壮志听起来也有点牵强。但比亚迪已经在深圳建造了15万平方米的汽车装配工厂,还聘请在意大利受训的汽车设计师团体,计划在今年年末之前生产绿色混合动力车。
可以发现,现在的中国公司已经不再满足于成为低技术、低成本、低利润的玩具、笔、服装和其他产品生产商,他们试图攀登价值链,希望最终挑战世界最大企业,争取业务、客户、实力和承认度。
中国政府在背后双管齐下地推动:以奖励办法鼓励公司创新,同时劝阻低端制造业在中国东南方运作,扭转中国壮观经济崛起的关键引擎之一。政府引入严厉的劳工和环境标准,终结数千工厂的减税优待,从而发出强有力的信号:它渴望让中国企业攀登价值链,也推动工厂大批离去这块长期被视为世界工厂的地区。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6月与中国科学界精英会晤时,暗示中国奥运般庞大的雄心。他呼吁科学家在高科技方面挑战其他国家。
政府政策如今向高科技经济区、研发中心以及承诺更高工资更高技能的公司倾斜。英特尔公司在北方城市大连建的电脑芯片生产设施是受欢迎的,而生产1美元一双的袜子的纺织厂则是不受欢迎的。
里昂证券中国分析师安迪·罗斯曼表示:“当一个国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例如二十年前的中国,出口加工中心有利于增长。但到了某种程度,那就不再合适了。如今,中国在说,‘我们再也不要当生产垃圾产品的世界血汗工厂了。’”
中国企业正进军软件、生物科技、汽车、医疗器材和超级计算机领域,或者收购这些领域的公司。
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只是顺应经济强劲发展的潮流。例如,中国东南方很多制造业工厂正迁移到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内陆,或者把经营扩大到印度、越南或孟加拉等低成本国家。
依靠把劳动密集型生产外包到中国而成长起来的世界品牌如今要寻求别的外包目的地。专家认为,对全世界消费者而言,这种政策的转移可能意味着从笔、铁锤到玩偶和跑鞋等大量产品涨价。
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追随日本、韩国的足迹。日韩成功地从低技能制造业转向高科技、服务以及全球品牌的创造。
但是,向“共产主义3.0”的过渡也存在众多障碍,包括知识产权法执法不力以及复制或剽窃外国公司或合作伙伴的技术的文化。但专家指出积极面,例如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阶层壮大,大量理工科毕业生走出校门,以及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
剑桥大学管理教授、《龙行天下: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中国成本创新》的合作者皮特·威廉森质疑了那种认为中国没有技术知识的看法。威廉森认为:“他们是发射卫星的翘楚。他们有很多封锁在军事界的技术,如今政府正减少预算,迫使机构私有化。因此突然之间,以前似乎并不存在的大量技术人才从幕后走出来。”
这里,正是中国共产主义3.0开始的地方。(摘自: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8年7月30日 编译:何乐)
点评:6月23日,一纸收购协议将位于中国长沙的中联重科和意大利米兰的CIFA公司牵系在了一起。这起行业最大的跨国收购案终以中联重科投资17亿元人民币,将混凝土机械全球第三的CIFA收归囊中而告终。一跃成为混凝土机械行业全球NO.1的中联重科成了意大利最大的财经媒体《24小时太阳报》笔下“‘3.0共产主义’的典型代表”。在外国人眼中,成功走出国门的中联重科正是代表了中国,扮演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第三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色。惋惜“大宝”被外资收购之余,我们更应该为这样的壮举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