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三角“腾笼换鸟”?

2008-12-29张业军

中国市场 2008年37期

  穗深相继出台新规,用服务换管理,希望“高素质人口”进来,“低素质人口”离开。
  
  
  深圳、广州这两个相距200多公里的大城市,在同一个月里,先后推出了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规定。不同的是,两个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证件,一个名为“居住证”,一个还是沿用“暂住证”。
  纵观各自的政策内容及政府人士的潜台词能看出,两座城市都从骨子里希望“高素质人口”进来,“低素质人口”离开,而且力图通过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管控。但无论是服务还是管控,如果不能将决策置于珠三角整个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很难保证政策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流动人口“洗牌”的良机
  
  25岁的小董来自湖北仙桃,是一名有3年从业经验的厨师。今年5月,他来到广州试着找一份适合的工作。但没想到的是,由于经济形势欠佳,许多餐饮店生意开始缩水,厨师的岗位空缺也比往年少了许多。
  原来听说到处是机会的广州,现在却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就业。小董面试了几家餐厅,但对方的要求相当苛刻,“总是因为技术欠了那么一点点火候落选。”他说,还是在老家工作好找。两个多月后,小董还是回到了湖北。
  在广州,随着今年以来进行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的推进,有着小董类似遭遇的人越来越多。天河区某职业介绍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告诉记者,今年许多企业不再大规模招聘工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普通生产工人找工作更加困难了。“有人来也有人走,是走是留,就看这些外地人的本事了。”
  这种现象在深圳也早已出现,许多难以生存的民工正在从深圳撤离。据知情人士透露,深圳市退保中心平均每天都有几十人在办理退保手续,这部分人绝大部分是因为离开而退保的。
  对于上述现象,广州和深圳的政府均表达了有着“顺水推舟”意味的新闻发言。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南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不讳言,广州欢迎那些有技能的人才来这里创业。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加快,需要的是较高素质的流动人员,文化低、技能差的人进入广州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而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申少保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直言不讳地说,推行居住证的主要目的是让有证的人更加方便,让没证的人寸步难行。“如果一个人一直找不到工作,就应该离开深圳,因为没有正当收入来源,他在深圳的生活、安全等各方面都可能有问题。”
  观察人士认为,政府不可能使用行政的直接手段来驱逐一类人,吸纳另一类人,从而优化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
  但事实上,政府却能够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让市场规律来实现人口的优胜劣汰。
  
  异曲同工的“×住证”
  
  广州、深圳两城市的政府,似乎都在用制度安排进行一场置换:用服务换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向来是沿海各大城市最为头痛的问题,其难度不言而喻。广州市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的流动人口数分别为364万、399万、466万,人口以每年两位数增幅增长;深圳,这个面积仅仅1952.8平方公里的城市,承载了1400万人,政府已数度为城市容纳能力“超载”感到了巨大压力。庞大的流动人口基数,让政府管不胜管。
  新发布的《广州市流动人员管理规定》首次用政府规章明确了,要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将流动人员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在广州就业、居住的流动人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此次《规定》发布的同时,政府还承诺了对流动人员提供的包括子女教育在内的9个方面的公共服务—尽管当前公共资源压力巨大。
  享受这些公共服务的附加条件非常简单:请主动办理暂住证。只要那些外来人员领到那张类似二代身份证的IC卡,政府就能掌握他们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城市管理将带来相当大的便利。
  与广州的暂住证类似,《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规定了居住证实行一证多用,功能包括房屋租赁、劳动社保、计划生育、教育、公共交通等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摘自:《中国经营报》2008年8月4日 编辑:蔡文清)
  点评:无论是管控还是服务,评价这项制度的进步与否,要看其是否有利于流动人口在当地的立足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