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经济账
2008-12-29翁仕友
中国市场 2008年37期
北京奥运会收入有望超过往届,也许会成为一届“赚钱的奥运会”。
要给北京奥运会算一笔盈亏账,现在还显得有点早。不过,北京奥组委今年5月交给国际奥委会的第三版预算,则实实在在地把预计支出金额从第二版预算的20多亿美元,再度提高了约25%。眼下,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北京奥组委的回应。
奥运支出再次上调的同时,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则下调了奥运会对北京经济拉动作用的预期,这一数字从2001年预计的拉动北京市GDP增长2%,下调到0.8%,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更是微乎其微。
不断增加的预算
2007年10月,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向外界透露,北京奥运会第二版预算将在16.25亿美元的基础上有所增加,预计会达到20多亿美元。不到一年时间,这一数据又将面临修订。
专家认为,第三版预算将在第二版基础上小幅增加,预计会在24-25亿美元之间。新增预算主要用于安保、高清电视转播技术以及注册人员的交通、食宿等。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认为,在编制预算之初,一般都很保守,从历届奥运会来看,最后预算都会增加,这也是规律。
魏纪中曾担任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副主席,他还亲自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第一版预算的制定工作。他告诉本报,“9.11”事件之后,国际奥委会对安保的要求比以往高出许多。北京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已经扩展到疾病防控、食品卫生、信息安全等,安保对象也从参加奥运会的人扩展到普通市民。
据了解,安保费用是分解承担的,其中一部分由北京奥组委负责,例如赛场的安检器材等,而另一部分费用则由政府承担,并不进入预算账里。
据悉,由北京奥组委负责的支出包括体育比赛的支出,比如计时计分系统,体育器材,裁判员、技术员到北京的费用;为赛事注册人员(包括运动员、记者、志愿者)提供的交通、餐饮、安保支出;宣传文化活动,比如开闭幕式;还有就是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动作,比如说每一届奥运会都有青年营活动;另外还有一些临时设施,以及奥组委的人头费等等。
“模糊”的账单
支出大幅增加已成事实,不过多位受访的人士均表示,本届奥运会将不会出现“赤字”。早在几年前,北京市就确定了本届奥运会预算安排将秉承“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确保略有结余”的原则。
知情人士表示,由于市场开发收入高于预期,本届奥运会收入有望超过往届,成为一届“赚钱的奥运会”。据悉,中央财政曾有直接补贴的打算,不过后来因为市场开发较为乐观而放弃。
据了解,北京奥运会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国际奥委会的拨款,由于奥运会电视版权和“TOP”计划(可口可乐、通用电气、强生、柯达、联想、麦当劳等12家全球合作伙伴)由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部门运作,这部分收入将会按照一定比例划拨给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奥组委,据悉仅此项入账就将近11亿美元。
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北京奥组委的市场运作收入,主要包括市场开发、特许经营、门票收入等,这三方面收入估计要超过11亿美元。
据悉,北京奥运会的赞助计划采取了三级赞助的架构,即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知情人士告诉本报,不同类型赞助商,进入门槛也有所不同。以供应商为例,如果想成为北京奥运会供应商,就得支付200万、500万、1000万美元不等的费用。而成为合作伙伴的中国银行出资近10亿元。
“总体算下来,目前至少有23亿美元进账。依照目前形势来看,有可能达到25亿美元。”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
和这些直接收入较为明晰不同,很多项目往往难以界定,是否属于预算内收支也较为模糊。
以奥运村为例,它是为奥运会而建,但究竟属于城市建设,还是奥运会运行建设?据了解,其建设费用并不在奥组委预算内,由房地产开发公司完成,计入奥组委预算账内的仅是相关人员在奥运村内的交通、餐饮等开销。
据悉,北京奥运会的结算工作将于2009年开始,届时将会进一步明确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费用,评估北京奥运会盈亏状况。(摘自:《经济观察报》2008年8月4日 编辑:蔡文清)
点评:举办奥运会的正面影响,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更主要的价值在于对民族精神的振奋和中国开放形象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