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机智应对课堂上的“意外”

2008-12-24李艳莹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意外机智预设

李艳莹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新课改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积极大胆地提问与回答问题。这样的提法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也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课堂的所有的可能性变化一一加以预设,而是更多地凭借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机智中生成。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较以前更容易遇到一些“意外”。如何应对这些“意外”十分重要,应对得好与坏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应对“意外”时,有的教师会因此陷入困境,而有的教师却能够把对“意外”的处理过程作为教育资源,成功地运用教师机智化险为夷,甚至还可能使课堂锦上添花。究竟如何运用教师机智应对课堂中的“意外”?笔者就多次到中小学听课中接触到的一些实例进行探讨。

课堂上典型的容易生成困境的“意外”

1.有时学生的回答或提问超出了教师备课时准备的知识范围,教师没有能力解答,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例一:

在一节八年级语文课《巷》的讲授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建议学生到小巷里走一走,为什么?”可以在文中找,也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来体会。学生们回答很踊跃。有人说,因为在小巷里会体会到浪漫;有人说小巷给人安全感……老师对他们深切而细致的体会逐一表示赞同与欣赏。

突然,有一位学生提问:“老师,有关课文内容我有不理解的地方,为什么说‘巷里有黄昏?”听了这个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察点,教师当时一怔,显然这位学生的提问超出了她的备课预设。她静了一下,说:“这是很深的问题,关于这点,老师也有疑问,咱们下课再讨论好吗?”这时学生小声说了一句:“不过老师我现在就有一点想法。”可是老师没有听清,以为学生是要坚持在课堂上向老师要答案。老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带着一些责备的口气说学生:“咱们下课再讨论好不好,不要太让老师下不来台!”学生面带尴尬,困惑地坐下了……

2.学生的回答或提问超出本节课的知识范围,详细讲解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影响其他学生对正常进度知识的掌握。

例二:

在一节一年级“加法”数学课上,教师问:“看挂图上的两打书,数数一共有多少本?要数多少次?”学生们纷纷默念着数出的书量。接下来老师延伸着提问:“大家看下一张挂图上的书,两本、两本地数,要数多少次?”学生们用手指点着,数开了……

这时,有一名学生站了起来,问老师:“老师,这道题用我上辅导班学的除法,是不是就可以数得更快了?”因为,现在是一年级的课堂,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学过除法,为了课堂进度正常进行,老师当时只是笑了笑,说:“你的建议很好,但是那就要先知道书的整数,才能求得最后结果,咱们一会儿再解决吧。”不过一直到下课,也没有见老师再和那位学生提这道题的解决办法,据了解下课后也没有再提……

3.学生的回答或提问有悖于学校教育目标,反映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

例三:

在一节三年级数学课“吨的认识”上,老师通过用“一立方米的水是一吨”的讲授,让学生对一吨水有了感性认识以后,提问学生每家的月用水量是多少,学生回答“大概六七吨”。这时,为了贯彻“将文化课与德育课整合”的新课程理念,教师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水资源是宝贵的,都应该在生活点滴中节约用水,有没有节约用水的好建议,说出来给大家参考一下!”

学生的思路很开阔,发言也很积极,有建议“用淘米水、雨水浇花,既节约水又给花补充了营养”,“用洗衣水冲厕所”,“用洗澡水冲地毯”,“用完水,注意把水龙头拧紧”……老师面对这些可贵而实用的建议,都给予了鼓励与赞扬,并提议学生们要互相学习。

忽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家故意把水龙头不拧紧了,让它有小小的水滴,水表不会走,而且这样一会儿就可以蓄很多的水,可以省很多水费。”听了这个目前在社会上常见的违反社会公德的做法,老师笑了,面带尴尬。面对这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悖的处境,老师问其他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这种方法好吗?”学生也是有思想的,有的在下面小声说:“不好,这是偷水!”可有的学生却也坚持说:“好,我家也是这样节水的!”这时老师似乎发现更不好“收口”了似的,于是在慌忙之中,草草说了一句:“好,咱们先讨论到这里,下课继续讨论!”但据了解,这个问题到下课时也是不了了之,留给学生的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

应对“意外”的小小策略

1.应对例一类的“意外”。

例一中的教师面对自己的准备不足,坦诚地跟学生说出自己对知识点的疑问是好的,但是接下来她的保留意见,以及一再用强硬的语气推脱对问题的讨论就不是很合适了。这样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畏难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可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面对这类因超出备课预设而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下,允诺下课与学生共同探讨,但注意语气要委婉,并应鼓励与称赞学生。如若遇到学生坚持要在课上得到一个答案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抛砖引玉”的个人看法,声明有待探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一起想办法,下课一起探讨。但此后教师一定要履行承诺,通过课后尽快查找有关资料,或与其他教师探讨得出答案后,找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2.应对例二类“意外”。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超进度知识的提问,可以先做一些引导,点拨一下,指出超进度的知识与当前所学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对此感兴趣的学生以后的探索和自学,但照顾到教学进度安排,暂不深入阐述。注意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全体学生学习他对知识的自我探索以及发散性思维,同时可适当地启发引导对此学有余力而且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自学,鼓励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展开探讨与合作学习。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作为对课堂内容延伸的发展空间。

3.应对例三类“意外”。

例三中学生的回答或提问有悖于学校教育目标,反映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协同一致的必要性。值得借鉴的是,例三中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当即做出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批判性的评价,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其他学生来帮助纠正。因为如果当时直接批判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悖之处,就有可能引起学生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不信任,也有可能引起日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冲突,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开动脑筋讨论与思考,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不过,面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匆忙结束且不了了之,而是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和父母探讨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在接下来的班会或课外小组活动中找时间展开进一步的讨论。用这个方法不但可以教育学生,而且可以在学生与家长的讨论中,让家长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及其家庭教育中的欠妥之处,有利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一致。

课堂上超出预设的、动态生成的“意外”是无法预料的,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在新课改中,这些“棘手”的“意外”更可能会让教师应接不暇。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把对“意外”的处理过程转化为教学资源,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沉着冷静地对待;还需要教师时刻提醒自己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原则,在工作中抱有一颗放下姿态与学生教学相长、守信的、与学生真诚相待的心。相信这样做会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成功地运用机智让“意外”为课堂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意外机智预设
机智闯关
机智的斑马线
机智的警察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机智的回答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