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的项南
2008-12-23徐平口述贾晓明整理
徐 平 口述 贾晓明 整理
我和项南初次见面是在1946年10月的涟水保卫战前线,距今已有52年。上海解放后,项南任青年团安徽省委书记、青年团华东工委第二书记,我在华东海军,时常来往。20世纪50年代,我们又先后调到北京工作。1988年我离休,项南也从福建退下来,两家仅隔着一条马路,走动更加频繁。在与项南相交的50多年里,我始终把他当作我的老大哥、好老师。在我的印象里,项南是一个“小气”的人,关于他“小气”的事儿有很多:他在中顾委时期用的名片依旧是任福建省委书记时没用完的,只不过给别人时将上面的有关事项用笔重新写上去而已;项南的床是用30多块长短不一的木板拼合而成的……然而,项南最“小气”的地方,应该是他的“吃饭”与“出行”。
一
项南特别反对大吃大喝,他下去考察,每到一地,都要先叮嘱有什么吃什么,一菜一汤,不许加菜,也不要别人陪吃。只要一吃饭,他就开始说“吃喝风”的问题,在家宴上也不例外。有一次,他来我家,天色已晚,我就请他吃个便饭。等候期间,他一直对着在厨房的我老伴儿喊:“少做少做。”结果只简简单单地炒了两三个菜。等我老伴儿摆上菜,他看到里面有一道“烧豆腐丝”(千层豆腐),心情非常好,口中连说“北京也能买到这东西啊”,便香甜地吃了起来,吃到最后余兴未尽,端起盘子喝菜汤。我说:“汤就别喝了吧?”他说:“你可不知道,我这是跟外国领导人学来的。”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一次出访联邦德国,被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请到家里共进早餐。虽然是接待贵宾,但是餐桌上摆放的除了佐餐的面包、果酱、黄油之外,主菜只有牛排和半生熟的煎鸡蛋,和德国民众的早餐没有任何区别。当科尔吃完了煎蛋之后,一些蛋黄留在盘子上,科尔就撕了一块面包擦着吃,但还是擦不干净。科尔大概觉得太可惜了,拿起盘子添了个干净,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和面前的中国贵宾。说到这里,项南感慨地说:“吃喝风一定要刹住,不然害国害民啊!”
项南在江苏阜东县(今滨海县)战斗、工作了8年之久,能用流利的苏北方言和我交谈。在负责当地工作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为了改善民生,多次深入民间,加上他平易近人的性格,上自大爷大妈下至小孩他都能聊得来。虽然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离开了阜东,但与当地百姓依旧保持着联系。解放后,老乡们时常上门看望他,项南夫妇总是热情款待,一点架子也没有。1979年的一天,项南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带上爱人孩子晚上到他家,说是“请我吃好东西”。我急问是什么,他神秘地说:“你来了就知道了。”我赶紧带领全家到了项南那里,进门一看,他早已经把饭菜准备好了——桌子上放着热气腾腾的用大麦糁和山芋干儿熬成的粥。这是我家乡的特产,也是革命时期的主要食品,我已经多年没有吃过了。盛了一碗,我边吃边问项南:“你是从哪里搞来的?”项南回答说:“第二故乡的老乡捎来的。”
项南在福建主政时,落实华侨政策、解放老干部、大力抓基础设施建设……历史证明,这些措施他都抓到了点子上,为福建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项南在花钱上可以说是极为小心谨慎。武夷山区某县想开发旅游资源,搞了个宾馆建设计划,报给省里,以便获取支持。项南却说:“现在莫说省里没有钱,有钱也不会这么花的。”“客人是来看武夷山的,不是来吃住享受的……对于吃,人家也不稀罕鸡鸭肉蛋之类的,应该搞些当地的土特产,比如地瓜之类,客人会感到很别致。”县里按照项南的思路办了起来,果然旅游搞得有声有色。后来,霍英东先生去参观武夷山,项南就用当地特产的红米饭和南瓜来招待,霍英东连赞“很好”。
二
项南在团中央、农机部工作的时候,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他不光自己骑,还鼓励别人骑。受他的影响,我出门也骑自行车。记得有一次我去看他,一进门他先问我是怎么来的。我说是骑车来的,他马上说:“我总结了骑车的几大好处:节省时间,节约汽油,锻炼身体,随时体察民情,最后还能锻炼平衡能力。你看,这么多年下来,我现在骑车技术特别好,我骑在车上能半天定住不动,不信我表演表演给你看。”说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项南非常不喜欢迎来送往。记得项南去福建主政之前,曾亲自给省委办公厅打电话说:“我的两个秘书先去福州,我过两天才到。”得到消息,省委办公厅派了一位副处长到车站来接“两位秘书”。但到站之后,却发现来的竟是项南本人。项南对接站的同志解释说:“我这样做是为了不影响你们工作,不惊动很多人,就这样挺好。”
在福建期间,项南下乡调研,只用一辆面包车,他自己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一同坐在里面。项南说这么做“既节省车和汽油,又便于商量事儿,还热闹”。在担任中顾委委员期间,有一次他去一个贫困县考察,当地领导来了二三十辆小轿车迎接。项南非常不满,他当即让有关同志合坐一辆面包车,其余的车辆均不准随行。
凡是自己的私事,项南总是能坐公共汽车就坐公共汽车,而且一上车,就和乘客、售票员谈个没完。项南不光对自己严格,对家人的要求更加严格。记得当时项南的小女儿项小米在北京生了小孩,到当时还在福建的父母身边度产假。得到女儿到达的消息,项南让梁秘书去接站,但因为是私事,不让用公车。结果,梁秘书骑着自行车去接站,到站后把项小米和刚满月的孩子送上公共汽车,自己把行李放到车架子上驮了回来。
回到北京后,项南每隔一天就要到中南海去看文件。当时他的大女儿项小青和父母一起住在万寿路。万寿路离公共汽车站很远,要想乘公共汽车需要走很长一段距离。小青总是想搭一段车,但总是被项南拒绝。一次,小青趁项南还没出门,抢先坐上了车。项南看到后,就当着梁秘书和司机的面让小青下车。小青忍不住说:“既不绕路,又不多浪费一滴汽油,这里又不靠公共汽车站,为什么我不能搭车?”项南说:“这是国家配给我办公用的,你是私事,就是不能坐!”小青不服气地问:“梁秘书怎么能坐?”项南声色俱厉地回答说:“梁秘书是工作需要,你就是不行,快给我下车!”结果硬是把小青赶了下去。到了晚上,项南又耐心地做小青的思想工作,直到女儿没意见了,这件事才告平息。
记得项南离开福建5年后,有一次搞调研,偕夫人汪志馨大姐一起去了晋江。项南原本不愿意让当地知道,但还是“走漏了风声”。当老两口一迈进晋江,家家户户都放起了鞭炮——这表达了晋江人民对老两口的爱戴与祝福。老两口非常感动,但还是停止了脚步,转身退了回去。
项南是一个“小气”的人,但是,这种“小气”却是项南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这些小事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项南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责任编辑:杨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