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地方艺术文献工作
2008-12-17于宏敏
于宏敏
地方艺术文献是一定地域的重要艺术资源,记录着一个地域艺术发展的历史,包括艺术种类、艺术现象、艺术团体、艺术人物、艺术作品、艺术经验、艺术规则,等等。本文就如何加强地方艺术文献工作谈一点个人看法。
首先,应该加强对地方艺术文献的采集。地方艺术文献有历史的和现代的,它在河南大量存在,有不少是非正式出版物,属于“灰色文献”,如清代剧本《弥勒笑》的手抄本,武陟县冯丈村业余怀梆剧团保存的怀梆传统剧目手抄本,民间保存的反映艺人传承的“拜师帖”,过去时代点戏用的戏单,以及一些有价值的其他文字记录。这些需要我们深入了解情况,进行收集、整理。现代的地方艺术文献资料更为丰富:艺术活动的总结、报告、简报;领导的重要讲话、政府的有关规定;当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研究成果:重大专业的或民间演出的音像资料……这里同样是既有正规出版物,又有非正规出版物。正规出版物需要重视,非正规出版物也值得重视,都应该大力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以行政力量对传统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例如20世纪50年代对传统剧目、曲目的挖掘,60年代对传统文献的挖掘,80年代叫一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篡等,每一次都是一次文献建设的巨大工程,都留下了许多正规文献和非正规文献。这些都是文艺发展和研究的宝贵资源。全国编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时,收集资料达5亿字之多,而正式出版的文字不到十分之一,下余的都以“灰色文献”的形式存在,各地都应重视这方面文献的整理、存储和流通、利用。河南在编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时候,是省、地、县三级修志,收集的资料更为丰富,像《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国曲艺志·河南卷》,收集的资料都在3000万字以上,正式出版的“戏曲志”和“曲艺志”都只有百万字,不足三十分之一。其他都以地方性的非正式文献的形式分散存在,档案部门以及艺术研究部门的资料室应该把这些资料作为重要收集对象。
其次,应该注意对已有文献资料的科学管理、存储,加快信息流通。就我们这个资料室来说,有关本省艺术的文献资料是相当丰富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戏曲、曲艺的发掘,80年代“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修,都积累了大量的艺术文献资料,有文字资料,也有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但是并没有进行科学地、规范的整理、存储,有些相当珍贵的文字资料甚至还堆放在那里。没有进行规范的整理、编目、上架存放,有的已经有霉烂的危险。大量的音像资料,没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处理,有的已存放20年之久,大有脱磁报废的可能。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这些艺术文献进行整理、处理、编目、归档,合理存储,给它们一个安身之所,以免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第三,应该重视地方艺术文献的增值、流通和利用。在对地方艺术文献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整理、归档的基础上应该使其增值,合理利用,加快信息流通。只有使这些文献承载的信息在社会上流通了,才能实现文献的价值。仅仅存放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要使现有文献增值和充分利用,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编写二、三次文献,二、三次文献通过对文献的集中、分类、介绍,不仅有利于对信息资源查询、阅读,同时又注入了对文献的理解和认识,实现文献的增值。就当前河南艺术领域现有文献情况来说,对以下几个方面编写二、三次文献很有必要:在整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分类介绍:对原来某一类型的信息写成简介,编印成册:对现有艺术家的档案资料进行介绍:对现存的民间舞蹈音像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介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资料编写成二、三次文献对外介绍……总之,要把这些资料介绍出去,为阅读者、查找者提供方便。最近几年,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组织人力,把戏剧大师常香玉的资料集中起来,科学分类,编写了《豫剧大师常香玉》;把近年来报刊刊登的有关戏剧方面的资料集中起来,按照年代顺序编成《河南戏剧活动报刊资料辑录》,大大提高了这些资料的使用率,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欢迎与好评。
第四,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文献存储、流通的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化的艺术档案资料室当前的条件比较差,还很难一下子实现文献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但是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制作“河南艺术文献数据库”,电脑储存,网络流通。现在,全国正在进行“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我们应该利用这一机会,加快数据库建设,特别是地方艺术文献的数据库建设,让地方艺术文献的存储、流通、使用纳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只有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存储、网络化流通,才能够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
鉴于艺术活动、艺术创作、艺术科研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加强地方文献的采集、管理、利用,尤其重要。我们要加强现有艺术文献的利用,做好未来地方艺术文献的采集工作,为艺术科研、藝术创作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