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
2008-12-16林志友
林志友
摘 要: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毛泽东在用主要精力抓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此期间,他不仅阐明了经济建设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还提出了要有计划地发展根据地的商品经济、扩大根据地的对外贸易以及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6—0180—03
从1929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创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到1931年1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再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止,前后近六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毛泽东在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同时,还领导根据地军民致力于经济建设,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思想。认真总结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思想,对当前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经济建设重要性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一直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①。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由于恶劣的战争环境,“有些同志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工作”,“他们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②毛泽东对这些同志的意见进行了严厉地批评,他告诫说:“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就会感觉疲惫。”③他进一步强调:“工农群众如果对于他们的生活发生不满意,这不是要影响到我们的扩大红军、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工作吗?所以,这种以为革命战争的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④毛泽东在批评这些同志错误思想的同时,还阐明了经济建设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毛泽东认为进行经济建设能够有力地支持革命战争。他指出:“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也才能使我们的广大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高兴地去当红军,去做各项革命工作。”⑤
其次,毛泽东认为进行经济建设对巩固工农民主政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由于各级革命政府大都建立在广大农村地区,要想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而要巩固工农联盟,就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毛泽东指出应“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⑥。
这一时期,毛泽东不仅阐明了经济建设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而且也正确地分析了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相互关系。如果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不能取得胜利,根据地丢掉了,也就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明确指出:“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⑦另一方面,发展了国民经济,改良了群众生活,无疑地就会极大地帮助扩大红军的工作,使广大群众踊跃地开向前线上去。⑧
二、商品经济思想
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城市商人,积铢累寸,只要服从,馀皆不论。”⑨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情况,1930年春毛泽东第一次以城镇商业为中心搞了寻乌调查。他在仔细分析寻乌城市场构成后总结道:在这里,圩场生意代表半自然经济,店铺生意代表商品经济,前者和后者的比例为3∶7。这样在寻乌城“商品经济势力超过自然经济很远了”⑩。它是“一个手工业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战表演了剧烈的荣枯得失的地方”(11)。但是毛泽东从寻乌城的职业分布情况,调查到在寻乌城有60%的人员从事农业,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仅为15%,因而它还不是近代化城市,“完全是一个农业手工业城市”(12)。虽然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的比重仅次于农业人数,但在政治上无多少地位。由于帝国主义、大资产阶级和高利贷的压榨,农村地主阶级对农民重租重利的剥削,造成农民贫困,导致城市商品经济日益衰败,从而造成中小工商业者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的境地。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以大量的客观事实说明应对中小工商资产阶级采取保护政策,不得任意侵犯他们的利益。中小工商业者的存在,将是解决红军士兵的供给和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并批判了不调查研究,脱离实际想当然地制定打击中小工商资产阶级的过“左”政策。毛泽东在1930年10月19日《给湘东特委的信》中强调:“关于资本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无条件地没收一切工厂商店是不对的,应该没收反革命的商店与军阀官僚资本的工厂商店,对于不是违反苏维埃劳动法的资本,应用工人监督资本的方法来限制他,克服他的阴谋(移开资本,怠工不办货)。”(13)这一政策赢得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欢迎,他们纷纷为红军筹款筹粮、筹布,赞助工农革命,支持革命战争。
另外,这个时期毛泽东在强调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又强调要有计划地、不能毫无限制地任其发展。他提出:“在散漫的手工业基础上,全部的精密计划当然不可能。但是关于某些主要的事业,首先是国家经营和合作社经营的事业,相当精密的生产计划,却是完全必需的。确切地计算原料的生产,计算到敌区和我区的销场,是我们每一种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从开始进行的时候就必须注意的。”(14)
三、对外贸易思想
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加之不法奸商和反动分子的破坏,根据地的对外贸易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根据地内的日用消费品十分紧缺,严重影响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思想上重视和管理上加强的对外贸易思想。毛泽东举例说:江西省“万安、泰和两县的农民五角钱一担谷卖给商人,而商人运到赣州卖四块钱一担,赚去了七倍”(15)。“商人到梅县买盐,一块钱七斤,运到我区,一块钱卖十二两。这不是吓死人的剥削吗?”(16)他指出:“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并且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盐和布匹的输入,粮食和钨砂的输出,以及粮食在内部的调剂等,现在是异常需要的了。”(17)并强调:“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的对外贸易,以苏区多余的生产品(谷米、钨砂、木材、烟、纸等)与白区的工业品(食盐、布匹、洋油等)实行交换,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枢纽。”(18)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毛泽东要求各级政府的主席团、国民经济部和财政部的同志们,要把发展贸易这项工作经常放在议事日程上去讨论、去督促、去检查。号召群众为巩固金融、发展贸易而斗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33年4月,正式成立了中央国民经济部对外贸易总局,又称中央对外贸易局,并在赣县的江口、闽西的汀州、会昌乱石、吉安值夏等地设立了直属对外贸易分局,以管理中央革命根据地对外贸易事宜,设法打破封锁,保证根据地境内的生产品与境外的商品,得以经常的交换,消灭农业生产品与工业生产品价格剪刀差现象。对外贸易局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关税调节、现金出口管理、重要物资出口控制以及颁发出境护照等办法来有计划地发展对外贸易。在具体到粮食流通的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每个县要设立一个粮食调剂分局,重要的区,重要的圩场,要设粮食调剂支局。一方面要使我们的粮食,在红色区域内由有余的地方流通到不足的地方,不使有的地方成了堆,有的地方买不到,有的地方价格过低,有的地方价格又过高;一方面要把我区多余的粮食,有计划地(不是无限制地)运输出口,不受奸商的中间剥削,从白区购买必需品进来。”(19)
经过中央对外贸易总局和下属机构及广大红色外贸战士的共同努力,根据地的对外贸易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缓解根据地物资供应紧缺的困难,满足根据地军民生活,支援革命战争,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思想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发展根据地经济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认为:“现在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20)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国营经济是依靠政府力量投资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军事企业和军需企业,还有一些结合各地资源特点建立的纺织、采矿等企业以及后来建立的国家银行和中央造币厂。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根据地的国营经济的整体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但毛泽东坚信国营经济的发展前途非常可观,他指出:“国家经营的经济事业,在目前,只限于可能的和必要的一部分。国营的工业或商业,都已经开始发展,他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21)为了成就将来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他认为应该“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22)。
合作社经济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另一种经济成分,它是由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群众集资建立起来的一种集体经济。当时,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了经济封锁,中央苏区与白区的经济联系依靠一些商人暗地来进行,而其中一部分商人哄抬物价,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于是,一些苏区群众为了避免奸商剥削,集资建立了合作社性质的商业合作社,后来发展到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金融合作社。毛泽东认为合作社经济应该同国营经济一样大规模地发展。他预言“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23)。毛泽东对合作社发展的提倡大大促进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到1933年江西福建两省17个县已有各种合作社1423个,股金30余万元。合作社的发展在冲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抵制商人和高利贷的剥削,调剂资金和劳动力的分配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私人经济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又一种经济成分,由于根据地建立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赣南闽西地区,私人经济在根据地经济结构中占据显著优势,它主要是以小生产为基础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有一部分人受“左”倾路线影响要求对私人经济的发展采取限制的政策,毛泽东及时地进行了纠正,他认为在根据地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在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不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应该保护私人经济。他指出:“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私人经济,不待说,现时是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也必然还是优势。”(24)
毛泽东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三种经济成分的分析和论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规划提供了最初模型,同时,对今天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24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14)(15)(16)(17)(19)(20)(21)(22)(23)(2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119—120、120、120、119、123、126、132—133、121、122、133、121、133、133、130、133—134、133页。
⑨(11)《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2、132页。
⑩(12)《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3、99页。
(13)《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0页。
(18)《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1页。
责任编辑:何 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