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发展永续农业的研究

2008-12-16余永跃

中州学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余永跃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反思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诸多教训,不断探索永续农业的发展道路。我国中部地区在过去的农业发展中也出现了水土流失等类似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中部永续农业发展既有意义而且可行。在中部地区发展有机精致农业、生态综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永续农业生产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大中部地区扶贫工作力度;有利于提高森林绿地覆盖率,加大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有利于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产优质化水平。

关键词:永续农业;中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6—0071—04

一、世界各地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教训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不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高强度耕作系统,普遍采用高水平无机化学农用制品,并进行大规模单一品种连续耕种。这种工厂式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带来了令世界惊喜的短期高速增长的生产能力。然而,由于这种生产方式对自然过度掠夺,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农业发展中所采取的竭泽而渔式的生产方式,有着深刻的教训值得警惕:

1.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对土地的榨取。土地是农业的根本,肥沃的土地是人类永久的财富。不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以近乎败家的方式对土地进行疯狂的榨取,表现在技术上大量施予化肥农药,设备上粗暴使用巨型农机,时间上野蛮采用连续作耕,空间上无礼实施单一品种。土地只能以惊人的表土流失、急剧的地力下降来表达无言的愤怒。

2.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对健康的隐患。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首位获得医学诺贝尔奖的卡奈尔(Carrel)医生就已提醒世人,由于受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影响,“日常供应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已大不如前。食物虽然保持了原来的外形,但受大量生产的影响,品质已经变化。化学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到食物的营养价值”。医学研究表明,现代疾病起源于饮食与生活的不正常。食物来自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就没有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农产品,也就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造成土壤地表流失,土地品质退化,化学污染严重,加上基因改造工程,直接影响农作物营养价值,并使农产品安全受到质疑,对人类健康造成隐忧。

3.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对石油的巨耗。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一方面对土地残酷掠夺而毫无敬意,另一方面对石油高度依赖且欲壑难填。占全球人口6%的美国人口,消耗着占全世界33%的石油资源,其中20%直接或间接用于美国农业发展,其不可持续性不言自明。

4.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对生态的破坏。生态环境是生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条件,特别是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的基础。地球上只有相当狭小、厚度稀薄又十分特殊的圈层适合高等生物的生存,这个狭窄的空间集中位于地球表层上固相、液相和气相的交界面附近,围绕着该界面,高度集中了地球上达99%的生物物质,这就是生物圈,而生态环境就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最为关键的部分。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导致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目前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超过3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若不克服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生态之害,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灭绝之灾。

5.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对经济的误读。粮食的丰收和过剩似乎曾使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对规模经济窃喜,这种对经济的误读注定其喜悦是短暂的。建立在过度开垦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基础上的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化肥农药生产的食物付出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代价以及因食物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用成本;石油的价格付出了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代价和呼吸道疾病的医疗费用成本,同时还有酸雨对森林、湖泊、农作物的损害以及对气温上升所造成的破坏性代价。有些代价甚至是无法估量的。如此算来,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这笔经济账肯定是亏损的。事实上,在21世纪初,全球已连续出现粮食生产量低于消耗的趋势,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几个主要出口粮食的国家受气候、水源和地表流失的限制,不仅再也无法提高粮食产量,而且产量还在不断下降。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对生态的破坏必然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二、中部地区发展永续农业意义深远

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正在导向地球生命系统的崩溃已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二战后曾被视作无比优越、趋之若鹜的不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体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尽管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的主流生产方式依然是化学式、工厂式、规模化的现代农业(chemical agriculture 或conventional agriculture),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各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的探索过程从未停止,并日益得到支持和发展。永续农业已成为超越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新出路。

永续农业的提出是人类反思的结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反思不可持续性农业发展的种种局限和危机,提出了维持土地肥力、消除化学污染、回归自然法则、发展有机农业的观点,永续农业的概念孕育而出。1991年,国际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并发表《登博茨宣言》,这是为确保人类当代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的共同发展纲领。至此,永续农业成为各国致力于新型农业发展的有识之士共同追求的目标,永续农业的各种探索和实践活动蓬勃兴起。

具体到我国中部地区,发展永续农业尤为有意义。中部六省包括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总面积约为163万平方公里,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而且大多为农业大省,水资源南多北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在过去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水土流失是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之一。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已造成耕地表土流失,降低了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下降,下游河道与水库淤积;江河湖泊受到脏水污水和化肥农药等不同程度的污染。中部地区还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国家扶贫开发的592个重点县中,151个位于中部六省,占25.5%。在中部六省发展永续农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大中部地区扶贫工作力度;有利于提高森林绿地覆盖率,加大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有利于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产优质化水平。

永续农业(permanent-sustainable agriculture)作为一个总称,它的类别多种多样,除使用最多的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e)外,还有各种不同称谓,如替代农业(alternative agriculture)、生命活力农业(bio-dynamic agriculture)、生物农业(biological agriculture)、低投入农业(low-input agriculture)、自然农业(natural agriculture)、永久农业(permanent agriculture或permaculture)、再生农业(regenernative agriculture)、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尽管名称五花八门,但它们的共同宗旨都是相通的,那就是保持农业永久耕种,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安全,呵护地球永续发展。

总体来学,永续农业要实现三大战略目标,第一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增加粮食生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二是推进农业综合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消除农村贫困;第三是合理利用并不断改善农业自然资源,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立永久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由于永续农业是与地球永续循环相一致的,永续农业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永续农业的科学发展理念,那就是“如果你尊敬、爱戴大自然,她将百倍地回报你。”

三、中部地区发展永续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目前,中部地区粮棉油产量占全国的30%—40%。近几年,全国粮食增产的一半以上来自中部地区。中部崛起,“三农”为重。中部地区有农村人口2.4亿,以占全国10.7%的国土养活着全国28.1%的人口。在中部六省中,有4个省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高者为河南省,高出11.1个百分点。

农业仍是中部地区的主要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在中部地区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正成为共识。2007年,中原大地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在历经罕见的暖冬、病虫害及干旱影响之后,夏粮总产仍达594亿斤,比上年增产23亿斤,同比增长4%,再次稳居全国第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努力,也在湖北等地结出硕果。继2006年湖北省粮食总产达到2210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刷新历史纪录后,2007年湖北夏粮再获丰收,增产33.96万吨。湖北省粮食生产逐步向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其他粮食主产区集中,已在粮食主产区建成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如何使农业大省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强省?关键之一是要有永续发展的理念作指导,坚持走永续农业的发展道路。近年来,河南省走出了一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大粮仓”跨向“大厨房”,把农田变为“第一车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创新,再到品牌化经营,河南食品正大规模进入国人的“厨房”:全国每10个饺子里有4个是河南“思念牌”的,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是河南“三全牌”的,每10根火腿肠就有5根出自河南双汇。周口莲花味精、驻马店十三香调料等30余类农副产品市场占有量居全国前列。目前,中原大地2800余家新兴农产品加工企业正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化正在中部地区扎实推进。湖北省加强优势产业板块基地建设,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形成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50个、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工贸型龙头企业50个。湖南省目前已初步形成优质稻米、柑桔等十大优势产业带,以“隆平高科”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茁壮成长。“十一五”时期,随着湖南全省1200万亩超级稻和向全国推广6000万亩超级稻产业工程的实施,湖南将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增产做出更大贡献。中部地区发展永续农业的道路还任重道远,视野还可以更加开阔,内容还可以更为丰富,但只要沿着永续发展的科学道路走下去,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四、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可借鉴的永续农业生产体系

尽管永续农业实践探索的模式多种多样,为了结合劳动力资源优势,配合加大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产优质化水平的目标,这里将中部农业发展中可借鉴的永续农业生产体系总结归纳为三种主要的形式,它们分别是有机精致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和休闲观光农业生产体系。

1.有机精致农业生产体系

有机精致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等无机物,通过施加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养分,运用天敌循环综合防治病虫害,调整作物轮作与间作改善耕种方法,促使农业生产科技化、农业结构纵深化、产品品质精致化,产品食用安全化的永续发展的技术型农业生产方式。

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在《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识及销售准则》中对有机农业的描述是,“有机农业是促进和加强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包括生物多样性、生物循环和土壤生物活动的整体生产管理系统”。“有机农业生产系统基于明确和严格的生产标准,致力于实现具有社会、生态和经济持续性最佳化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机农业强调因地制宜,优先采用当地农业生产投入物,尽可能地使用农艺、生物和自然方法,避免使用合成肥料和农药”。精致农业则有助于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加强了科技研究开发与应用,为永续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由于疯牛病等食品安全问题,欧盟国家对有机精致农业尤为重视。2001年欧盟12国农业部长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伙伴行动”会议,制定了欧洲行动计划,签署了“哥本哈根宣言”。许多欧盟国家计划到2010年将有机精致农业面积发展到占农业总面积的10%—20%,所有欧盟国家都对启动有机精致农业予以补贴支持。

有机精致农业避免使用化学合成品,不采用电磁辐射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化学污染和电磁污染,是一种比不可持续性农业更为友好的生产体系。由于有机精致食品的安全性和优质性,消费需求不断扩大,进一步鼓励了有机精致农业的发展。国际粮农组织将有机精致农业看作是提高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现实途径。以生态、环境有益技术为特征的有机精致农业成为永续农业的重要生产体系之一。

2.生态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再生循环的永续发展的活力型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综合农业吸收传统农业精华,以永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功能,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显然,有机精致农业侧重于生产技术层面,而生态综合农业则更多考量生态综合平衡,侧重于农业管理层面,是一种更具特色的生产体系。

生态综合农业运用两套管理模式协调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一是土地管理,在农业土地范围内把无耕作的小块土地作为野生物种生态环境,形成农耕土地和野生土地的综合平衡;二是资源管理,不但可以采取新方法减少农业污染,而且还可通过管理水土资源和自然植被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也可以通过改变农产品的配比和结构来模仿自然植被的结构和功能。

在中美洲,树阴咖啡体系成功应用了生态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树阴咖啡体系既保持了咖啡产量,又为各种野生物种提供了庇护之所,还实现了生产者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和多样化。实践证明,生态综合农业是在特定区域内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型永续农业的可行途径之一。

目前,不可持续性农业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已是不争的事实,生态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在生态系统管理概念上,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可以协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效恢复和保持生态平衡,在永续农业生产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3.休闲观光农业生产体系

休闲观光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三位一体之中,充分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设施和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旅游园区,既发挥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和生态平衡的效果,又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促进农业繁荣作用的永续发展的舒适型农业生产经营生活方式。

与前述两种分别侧重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生产体系显著不同,休闲观光农业已上升为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是一种更显和谐的生产体系。

农业加旅游加生态的休闲观光农业,能产生巨大的整体效益,既增加了收入,又发展了社区,更美化了生活,陶冶了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较为高级的永续农业生产体系。

只要我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相信未来还会出现更多更好更适合中部地区的永续农业生产体系,这些新兴农业生产体系的运用将呈现出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Carrel. A.Man, the Unknown, Harper & Brothers[M].New York, 1935.

[2]Griggs. B.The Food Factor, Penguin Books[M]. Middlesex, England, 1986.

[3]Fukuoka .M.The One-Straw Revolution[M].Rodale Press, Emmaus, Pennsylvania, 1978.

[4]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5.

责任编辑:晓 立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