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题辞
2008-12-15黄裳
黄 裳
为撰写一篇京剧脸谱集序,得与刘曾复老先生缔交。刘老年高,往来函件琐事都由身边一位年轻人料理。是他首先向我通报了《梅兰芳歌曲谱》发现的故事,并先后寄来许多书影照片,最后还亲携原书见访,使我有机会亲自目睹原件,仔细审视。断定鲁迅书迹不伪之后,就又想到这件文物的出现,中间蕴藏了大量文化信息,值得探索。因开始构思成文。稿成后那位青年想先睹为快。我则因文稿发表前的流露曾有过负面效应,一直没有作覆。此后就再无讯息。直到从报上看到这册《歌曲谱》已出现在拍卖场上,最后以二十万元拍出,才知道此书的下落与归宿。我那篇《鲁迅•刘半农•梅兰芳》被压了很久,一直到今年八月号的《读书》才得发表。迟是有点迟了,不过也有好处,得免于被骂为拍卖公司作广告。
我生怕自己眼力不济,鉴定有误,还特别提出对鲁迅手迹的真伪,希望广大读者及鲁研界诸贤共同参加鉴定的希望。不想从六月下旬起,就读到两篇持否定意见的文章:一篇是7月16日《中华读书报》刊出的陈福康撰《如此拙劣的伪造》,一篇是6月27日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的“读者短笺”栏中王锡荣撰《关于所谓鲁迅题签》。
两文有同样的特点。他们只见过一张照片,并未亲见原件。王君说,“其实,业内人士一望而知,此物断无可能,连鉴定都几乎多余。”这就使我这种“业外人士”的微薄的希望,一扫而空了。陈君说得更妙,“我连看看这一《鲁迅题署》的照片的兴趣都没有!”这是意图先行的绝妙写照。结论已定,鉴定自属多余,两位的立场是一致的。
看来两位“业内人士”的火气大半是冲着拍卖结果来的。鲁迅寥寥几个字,无论真伪,竟能获得二十万元的“天价”。如与同时代的名画家齐白石老人的画作相比,其对比竟有百一之别(以最高拍价而论)。两位都是文化大名人,但谁想为他们排座次,比高低,都逃不掉白痴的雅号无疑。更无论张大千、傅抱石、吴冠中……了。拍卖场不是演武所,想在这里寻找真正价值的公平,是不可能的。
对《歌曲集》上刘半农的题辞,没有谁认为是伪作。其实其不合规格、吞吞吐吐、欲说还休,不敢写上受赠者的名字。这一切都是老大作伪的证据。而作伪嫌疑人一仍其旧,没有作任何补救的手脚,却反而证明原件不伪。至于刘半农何以陷于如此“不通”的心理活动,“业内人”却并无仔细分析,只据人尽皆知的鲁迅文字,强调两人之间的矛盾,却不能深入体会鲁迅所说他到北平省亲时,半农本想来见,只因有人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节话是说明半农的忠厚,是流露了老朋友的旧情的。一律视为对半农的谴责,不能不说是失之理解过浅了。
陈君还有一番妙论:“刘半农是兄,刘天华是弟,但《题辞》竟写作‘天华•半农,也是不合情理。因此,我认为这是文化程度很低的人的伪造。”
这就怪了。《歌曲谱》是刘天华有新创意的著作,半农只不过写了一篇序,鲁迅这样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为什么不合陈君心目中的“情理”呢?没有别的解释,只能说陈君的“情理”是几千年来宗法社会遵奉的兄友弟恭那一套,丝毫未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封建不彻底”现象之一。试看文化界凡有著述、论文、大丛书出现,照例是“大师”领街,实际并不干什么事,而实在作苦工的能“敬陪末座”,挨上一个名字,就谢天谢地了。这一类事,所在多有,都是合乎陈君的“情理”的。
至于鲁迅先生的手迹,我藏过,也多少见识过。影印的手迹见得就更多了。当然比不上“业内人士”的见多识广。但对先生的书法同样留下了深刻的认识,也多少有一点发言权。我的鉴定标准首先是看气度、风骨,别的好“仿”,仿气息是难的。两位评者也都承认有些字“仿”得像,但寥寥数字,并非成行的大篇,要求笔意连接,怕是有点难。既然“连多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此外,鲁迅把农字写成“辳”,也多少透露了一点消息。鲁迅曾有好几年抄古碑的历史,古碑中多有异体字,也就是赵之谦。所说的“六朝别字”。看惯了不免发生兴趣,随手也会写出来。此外,论此三行字不合序跋规格,尤为可笑。题跋有无规格?是谁定的?这些问题《辞海》《辞源》里都查不到,《佩文韵府》也不行。譬如人偶买一本书,随手在书上写下“×年×月买于××。”一行字,何曾想到题跋,又何曾想到“规范”。只好抄一句老话,“痴人前说不得梦”也。
鲁迅深惜半农晚年陷于写滥古文、打油诗的恶趣,现在看到他又拾起“语音学”的老本行,作学术研究,自然是高兴的,称之为“新作”,微意自见。
此集的半农序及周作人晚年文章都显示出五四诸贤对京戏态度的转变。鲁迅对梅兰芳批评的重点何在?他喜欢带有野性的天真活泼少女在舞台上现身,而反对旧文人对梅的影响与改造。其实梅的绝妙演出之一应属《穆柯寨》,只因戏的份量不够,不能做为大轴演出而放弃。十分可惜,这样一位生野、活泼、在爱情上如此勇敢,视礼教规范如无物,天真烂漫,完全摆脱了世俗规矩的束缚,真是个出奇别致的典型。我是情愿听一折《穆柯寨》而放弃一出《别姬》的。难怪梅畹华晚年重排《挂帅》,可见他对穆桂英这个人物的钟情。
我还留有一张《歌曲谱》的封面的局部放大照片,现刊出供读者欣赏与鉴定。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