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俊倒闭,真相并不重要
2008-12-01
编者按
香港上市公司合俊集团位于东莞的两家主力工厂倒闭,在媒体的传播下,已俨然成为“管中窥豹”的最佳案例。金融危机来袭,经济主体正被席卷,这是当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普遍导向。揭开事实的真相,合俊并非死于金融危机,而是各种原因纠结所致。但是,合俊的倒闭虽有特殊性,但也颇具普遍性。国际市场逐步萎缩、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合俊在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倒闭,似乎更具有某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信号意味。
在全球金融海啸扑面而至的眼下,面临“寒冬”的,远不止东莞的玩具制造业。面对这场可能异常严峻的考验,中国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将如何挨过寒冬呢?
真相
合俊倒闭与金融危机无关
综合摘编自《南方日报》、《经济观察报》、《东方早报》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合俊玩具厂的倒闭是因为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因此此事件也被看作是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的一个信号。这一观点的逻辑是,由于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不景气,致使美国玩具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对玩具的进口量产生影响,也就致使合俊玩具出口量下降。如此一来,合俊因为销售危机,最终陷入倒闭的噩运。
但恐怕,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合俊2008年上市半年报披露,上半年公司销售额约为3.87亿港元,微增2.9%。这一数据表明,合俊倒闭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出口受影响。况且国际市场萎缩、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涨价,这些困难都是相同的,但为什么大家都还在苦苦撑着,而那么大的合俊就倒了呢?
一个企业崩溃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界因素导致难以为继,另一种是经营者的主观决策,包括决策失误和经营者主观上放弃。除非是经营者主观放弃,否则企业崩溃的关节点,最常见都是体现在资金链的断裂上。但资金链的断裂仅仅是企业倒闭的一个中间现象,而不是最终原因。
在大环境逼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空间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合俊急于营造新的增长点,投资大安银矿。合俊此举的结果,是投入了几个亿的资金,却没有挖出一块银子;合俊加大设计研发力度、创立自有品牌;顺应政府产业号召,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粤北山区;上市融资,为企业发展寻求资金支持;扩大经营范围,降低企业风险。动作频频,诸多举措,“看上去很对”,但正如专家所说,虽然思路的方向正确,但如果采取的方式方法或者时机不对,就是在错误的时间、用错误的方法做了貌似正确的事情;其后加上天灾(6月份玩具厂被水淹),和目前已经愈来愈被曝光的合俊内部“人祸”,合俊终于陷入今日的境地。
可以说,外界的声音把“金融危机”的因素放大了,甚至是绑架了,而忽视了企业家自身的作为。在合俊事件所散发出的普遍悲情背后,我们不应忽视企业家的决策空间,不应忽视企业自身的“内功”。
真实的危机
虽然合俊集团倒闭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金融危机,但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的信心,以及经济困难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会逐渐深重。事件虽不是因金融危机而起,但玩具业确确实实面临着危机,甚至整个出口加工型制造业的危机都是那么的真实。
合俊倒闭阴影笼罩玩具业
摘编自《南方日报》
《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评论员叶檀撰文称,“合俊不会孤独,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玩具厂商歇业,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倒闭行列”。
现在看来,这个预测,并不是危言耸听。
海外订单正大量减少。不少玩具业者表示,今年的订单少了1/3至1/2,多是短期订单,量也不大,而且来得晚,去得快。光是圣诞树的下单量就减少了三成多。还有玩具商说,今年秋交会第二期的玩具展将是争取圣诞订单的最后机会,如果争取不到,就只有减员停产了。
更为悲凉的是,很多公司有了单子也不敢接,因为接了就亏。公司一般用美元和港币结算,却要用人民币支付工资、厂租等国内的开支。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企业利润持续减少。公司生产玩具的材料主要是塑胶,其价格已累计上涨了30%。《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公司每年要为每个工人增加2000多元的开支。面对生产成本的大幅攀升,公司却不能提价。东莞市玩具协会的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玩具成本上升了约六成,但国际玩具商的订单价格仅上涨一成左右,部分甚至维持原价。
玩具企业成本的增加,还有国际的贸易壁垒和国内的产业政策因素。
去年1月,欧盟关于儿童商品玩具中的化学物质规定正式实施。美国也早就酝酿从今年5月1日起,提高玩具市场准入门槛。业内人士说,这些措施,使产品成本比以前至少提高25%。
国家关于玩具企业3C强制认证的实施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强制性产品认证收费比较高,包括申请费、工厂审查费等。
合俊倒闭引发深忧企业家担心“经济冬天”早来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东莞合俊事件引发了业内外对企业倒闭潮会否由此到来的担忧。现代产业关联度极高,往往在一个龙头企业背后,有数十甚至数百家配套企业。全球最大圣诞树制造商宝吉在年初倒闭,造成深圳超过百家圣诞树制造商关厂、停工、合并或外迁,企业数量从去年的400多家减少至不到290家,产量骤减两成以上。合俊集团作为一个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倒闭,无疑为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敲响了警钟。
玩具行业整体下滑以及玩具巨头合俊的倒下给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并且合俊倒闭的负面影响由玩具行业迅速传导到其他行业。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中国总出口的40%。由于美、日、欧日益陷入衰退,中国出口随之放缓,与此同时,企业利润增长和出口相关投资也将同时受到影响。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通过国际贸易蔓延到实体经济,中国制造业首当其冲。
金融危机造成市场信贷紧缩,美国家庭的资产性收入和薪资收入受到重创,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大幅下降,这将直接导致订单锐减,企业惨淡经营甚至倒闭。
各种因素叠加将使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企业倒闭不可避免会有所增多。反思与应对
合俊玩具厂倒闭中国制造企业亟待救援
摘编自《每日经济新闻》
东莞樟木头最大玩具厂、在业内颇有影响的合俊玩具厂倒闭,给了脆弱的中国出口加工制造业沉重一击。
合俊玩具厂的倒闭,说明中国制造企业生存空间严峻,即使管理最佳、成本最低,急剧变革的经济时代也不可能给他们出路。合俊玩具厂是多数制造厂商的缩影,他们经历了自救、扩张、收缩等种种办法,最终难以抵御市场转型与金融风暴的共同冲击。
也许有人会为低成本制造企业的倒闭击节叫好,但低成本制造企业的倒闭绝不等同于产业升级换代的成功,事实上,这些制造企业倒闭之后,换来的是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大规模真空。贴牌生产与品牌生产是完全不同的两条发展路径,即便贴牌生产到富士康这样巨大的规模,也无法让富士康转型为拥有自主品牌的制造厂商。
企业转型、提升产品这样的高调无助于企业度过严冬,恶性竞争之下的产能过剩与国内消费不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显露无遗。没有一个政府愿意看到大批企业倒闭,但我们必须以及时、明确的拯救方案,向市场注入信心。此时,拯救企业的惟一办法是地方商业银行发挥筛选能力,向已被市场证明有竞争与创新能力的企业放款,给中国企业罩上防护网。同时,想尽所有办法甚至直接发钱到手中,增加民众的消费能力,将那些中国企业必须倒闭一批迎来升级换代的春天之类的废话驱逐出市场。
我国制造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摘编自《广州日报》
合俊玩具厂的倒闭在东莞、珠三角乃至全国都激起波澜。且不说6500名合俊员工因欠薪和失业造成的利益伤害,当地面临的巨大安抚压力;在当地玩具制造业同行看来,合俊在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倒闭,似乎更具有某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信号意味。合俊这个玩具制造巨人的轰然倒塌,无疑加剧了其他企业的担忧。
如果市场之病不可避免,政府适时适度喂以“抗菌药”、注射“强心针”当然必不可少,但最根本的仍需企业能“独善其身”,尽快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尽管中国经济目前整体向好,但经济学家再三警告:实体经济一定会受到严峻冲击。“危机不可怕,但企业没有准备就真的很可怕”,阿里巴巴老板马云提醒企业。如何准备?转向国内市场?产业转型升级?一个东莞老板的话颇有代表性:我们这种出口代工企业,产业链的大部分都在外国,很难转到国内市场;而且让我的家具厂“转型”去做IT,能行吗?
这种困惑并不难理解。作为长期高度依赖国外技术、贴牌代工的沿海外向型制造业,在看似轻松地获得国际分工报酬的同时,自我创新能力、自有品牌开创能力却发育不良或日益退化。在国际市场逐步萎缩、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之际,转型也好、升级也罢,都将带来刻骨铭心的阵痛。但阵痛好过死亡,珠三角制造业必须直面这场挑战,向创新要效益——以科技创新获得发展新动力,以管理体制创新降低市场成本,以品牌创新赢得新的市场空间。“自主创新是广东经济战胜这场风雨的支点”,这决不仅是一句口号,更预示着一次壮烈的凤凰涅。
没有企业能永远在风平浪静中一帆风顺地打造一个“百年老店”,任何抵抗力和生命力都是在病毒的侵袭面前逼出来的。甚至,对于那些能抢先一步获得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企业而言,这场金融危机有如赛车场上的弯道,正是行业重新洗牌时超车的良机—而能否成功超车,就要取决于“创新”的马力有多强劲。
反思玩具制造商合俊倒闭
摘编自通信世界网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一直把价格作为自己的核心武器,采购商看准这点,在价格上对中国企业一压再压,导致我国很多制造企业仅靠出口退税维持利润。然而事实证明,单靠成本取胜的时代已经不在了,单靠价格拼杀,只会将自己逼入死胡同。在20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制造”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岔路口,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老路显然是越来越走不通了,寻找新的利润源迫在眉睫。
玩具制造企业,甚至扩展到所有的“中国制造”,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呢?供应链就是答案。现今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制造竞赛,而是供应链的竞争。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举过这样一个玩具制造的例子,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销售价格是9.99美元,而在中国的出厂价却只约为1美元,其他9美元的价值是做研发、采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和零售所创造的。综合分析认为,在某个商品的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非生产的成本已经超过了80%。其中,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到40%以上,时间成本占到整个供应链的90%以上。可见企业压缩成本最大的源泉应该是供应链,“中国制造”必须尽快向全球贸易链条的高端不断攀升,供应链的优化和控制已经成为中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当前,全球众多经济学家大胆预测:加强企业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将有效集成与共享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信息,有助于整个供应链的流程的整合与再造、业务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可以更有效的缩减企业经营成本,同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源,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快速增长。美国众多企业的成功也已经验证了这种观点的正确性,我国的制造企业也应该有所行动,尽早享受供应链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