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治疗
2008-12-01张英
张 英
“没有原因的三叉神经痛是不存在的,任何医学上的病症都是有原因的,只是没有被人发现和掌握罢了。”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并通过大量临床病例证实,山东省政协委员、威海光华医院、济南头颈外科医院院长李光华教授提出了这一新概念。
没有原因的三叉神经痛是不存在的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疑难顽症,主要表现为一侧颌面、头面部发作性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火烧样剧烈疼痛,因触摸、谈话、进食时可诱发疼痛发作。
血管压迫神经根是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已经得到国际国内公认。李光华教授2005年通过对成功治愈的2110例病例分析,发现责任血管1964例,占93.1%,发现小脑桥脑角肿瘤继发三叉神经痛127例,占6.0%,总计三叉神经受压2091例,占99.1%。并且,不论是血管压迫、肿瘤压迫、蛛网膜粘连或是其他原因,其部位均在三叉神经根部“敏感区”。李光华告诉记者,手术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胆大的出问题,胆小的不敢做。”所以,该技术虽然科学先进,仍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和普及。当前,仍采用神经破坏性治疗,如:封闭、撕脱、切断、射频等,会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性并发症如麻木、肌肉萎缩等,影响了生活质量,这不能不令人痛心。
“微创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新术式
1967年由Jannetta首先报道应用于临床通过微血管减压治愈三叉神经痛,现在“经乙状窦后入路小脑桥脑角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常规手术。因为,小脑桥脑角区域位置相对较深,结构复杂,常规手术是在冷光源纤维导光束或显微镜下进行的,需要相对大的骨窗,用力牵拉小脑半球以扩大手术视野,副损伤相对较大。在显微镜下操作虽相对清晰,但由于骨窗小,位置深、视野局限、失真,所以观察根区效果差,容易遗漏责任血管。为适应现代微侵袭功能性神经外科手术的要求,我们于2000年始将内窥镜技术应用于该项手术中。内窥镜外科技术已广泛拓展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许多领域,是临床医学的重大进步,成为微创手术的代表。三叉神经根血管减压术中利用内窥镜的多角度与放大功能,使手术盲区几乎不存在,能从不同的角度很好地观察根区,不留死角,不易遗漏责任血管,并很好地保护脑组织及神经;内窥镜下操作可减少对脑组织的刺激和对神经的牵拉,能更清晰地分离神经周围的蛛网膜,避免滋养血管的损伤,减少神经功能的丧失,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李光华教授应用该项技术为97岁的杨锡华老人根治了三叉神经痛,挑战了生命的极限!并将该项技术应用于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手术中,取得了根治的可喜效果。
2000年,李光华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德国)。在柏林李光华以《微创功能性三叉神经痛手术》的演讲,受到了各国医学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三叉神经痛手术”是能从根本上为患者解除痛苦保留三叉神经功能;且可以达到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