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考场作文审题方略举隅

2008-11-28程立海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拟题命题作文作文题

程立海

近几年来,高考考场作文大体上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类型,无论哪种作文,都要做好审题这一“功课”,因为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所在。实际上,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审题这一环节,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分析与解读,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人称和重点,确定文章的立意、选材、主旨和体裁等。特别是在高考考场上,审题不但要求对作文题目把握得准,而且要求速度快,没有宽裕的时间可供利用,因此,要做到“快刀斩乱麻”,力争准确、深刻。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19道,“命题作文”8道,所占比重不言而喻。可见,写好“命题作文”非常必要。那么,命题作文审题的实用方法有哪些呢?

1.准确“扫描”法。这种方法对考场作文尤其重要与有效,就是看到作文题,通过逐字逐句的“扫描”方式,能够快速把握作文题的题意内涵、写作对象、题材选择、构思立意、体裁定位、详略安排、主题呈现等方面的问题。如2008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考生首先一定要审好题,明白是什么让人感动?重要的是受到感动后是如何“出发”的,如果仅仅是受到了感动,而没有出发,就没有扣紧题目的要求。所谓的出发就是有了行动,并且,这样的行动是受到感动以后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说,感动之后该做什么,如何做是重点记述的内容。比如说农业税免了、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了,农民及其子女带着感动出发,加倍搞好农业生产与学习,报答国家和政府,等等,都应该在审题时“了然于胸”了。

2.关注“题眼”法。就是关注和提取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的信息、内涵、对象、范围等。如《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教室里”、“一件事”很关键,此题限定了事情发生的空间——教室,数量——只能写一件事,所以在构思时只能把故事放到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展开。同时要注意,既然是写“一件事”,体裁自然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辅以议论与抒情,这件事,应该是特殊的、典型的、难忘的而又有价值意义的事。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与中学生活最为密切,选材的难度似乎不大,但由于过于熟悉以至熟视无睹,要找到典型性、故事性、难忘性和意义性兼备的材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因而既要精心选择能够表现当代中学生思想主流的素材,又要善于进行艺术加工,把事情写得生动曲折,引人入胜。本题虽然只能写一件事,但时间与人物没有限制,用第几人称行文也没有规定,写起来就比较自由、灵活。2008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就要重点关注“触摸”与“感受”,实际上就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与关联中亮出考生的理解和感受。

3.厘清“关系”法。有的作文题,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或从属构成的,如《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想和做》《老师的关怀》等,遇到这类作文题,就要运用此种方法,廓清二者之间的关系。2008年北京卷(高职)高考作文题《得与失》,就是要运用辩证的思维论证得与失的关系,有时候的得就意味着失,而有的失,则预示着得,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独辟“蹊径”法。有些作文题,按照惯常思维审题,会感觉视角不够新鲜,立意不够独特,往往会落入窠臼。每当此时,就要独辟蹊径,突破思维定势,改从逆向入题,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如1991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题任选一题。很显然,两道题目,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说理。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浅议“近墨”》,让我们自己来立论,独辟蹊径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应该更能高人一筹。

命题作文采取以上方法,基本可以应对了。

二、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宽泛性,但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信马由缰,必须认真地仔细审题。

1.利用“素材”法。有的话题作文会给出一段简明的“素材”,其作用是对考生审题、拟题、选材等提供帮助,因此,一定要认真审读,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这对拟题后的审题非常重要。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注意”构成,其中的材料是引出话题,“提示语”是对审题、立意的范围作了限制,“话题”则是审题立意的核心和源泉,“注意”是引起考生写作时引起重视的事项。话题作文被定型为“三自”模式,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以,利用好所给“素材”,是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一环。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高考作文题: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看小鸟飞翔听小鸟唱歌,他们第一次养鸟,妈妈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俩要好好养小鸟,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唱歌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很不舍地将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既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了放生活动。

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其中的“我和小鸟”的故事,通过一段“素材”就说得非常明白:人与鸟类(动物、自然界)应该友好、和谐相处,据此拟题、审题一定是符合要求的。

2.添加“元素”法。因为话题作文的写作内涵与外延非常宽泛,因此,写起来比较困难,一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比如以“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心”的范畴实在是太大,可以写上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字的鸿篇巨制才可能将其讲深说透,那对于在考场上时间非常有限的同学们来说怎样才能够很快地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从而快速审题、拟题呢?那就是可以采取添加“元素”,化大为小的办法来达成目的。具体地说,可以在所给话题的前、后或中间,通过添加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将话题范围缩小,进而达到缩小写作对象的目的,如“心”这个话题作文,就可以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化大为小,拟题为“我们的爱心”、“宽容的心”、“感恩的心”,还可以根据所给话题的意思,拟出可以出现所给话题字眼的题目,也可以不出现所给话题字眼但蕴含其意义的题目来。这样,审题就容易得多。2008年四川卷高考作文题“坚强”即可采用此法审题。

3.补上“缺位”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审察带有引喻性和象征性意义的题目。如果作文题出的是—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要补上它的本体来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补上被象征的事物来写。简言之,题目是喻体,写的就是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写的就是被象征的事物。如以《温馨》为话题写作,“温馨”是喻体,本体可以是父母、师长、朋友的一句呵护的、鼓励的、赞扬的话,更可以是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等。2008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要求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这里的“春”、“自青”等要特别注意补出“缺位”的本体。

4.辨析“含义”法。一是要理解话题的外延,如以①“收获”和②“我的收获”为话题作文,我们首先知道“收获”一词的本义是指“收取成熟的农作物”,由此可描绘出农民秋季收割农作物的繁忙、喜庆的劳动场面,“收获”的比喻义是指“心得”、“成果”、“结晶”等,由此可记叙学习、工作、生活中受到的教益、启悟,获得的知识,取得的成就等。这就是说,对“收获”的内涵与外延要明确,否则写时就难免肤浅。另外,①中的“收获”所写范围很大,既可写自己也可写他人,而②中的只能写自己,不能写别人。二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以及话题中所蕴涵的观点、主旨,确定好自己的写作取向。另外,对写作文体,表达的中心,采用的形式,都要有一个全盘考虑,了然心中。

以上是话题作文审题的独有方法,其他与命题作文相通的就不再赘述。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话题作文的审题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区别。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进行审题。

1.思维“发散”法。因为对所给材料的阅读,是见仁见智,并且,材料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度与广度丰富多元,不可能穷尽解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考生运用思维“发散”法,打开自己的拟题、审题的思路,以便做到与众不同。如2008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杯子满了吗?》,就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而且在题目里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几个可供参考、打开思维的观点,考生要充分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1)生命的极限问题。你若先放了石头,这个杯子好像已经被放满了,但沙子还可以放进去,放完了沙子以后水还可以倒进去。由此,我们可以联想生命的极限与人的潜能问题,只要去开掘,总是有潜力的。(2)抓大放小的问题。工作中、生活中、人生中重大的事情要优先办好。(3)关注有价值的东西。学习、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要先“放好”,可有可无的就要善于舍弃。(4)学会迁移。由利用空间迁移到利用人才、时间、财物等。(5)发展是绝对的。一切事物永远有发展的可能性。总之,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在认识和处理事情时,如何正确处理大与小、重与轻、缓与急、有限与无限等的矛盾和冲突,以提高自己实际处世做事的能力。据此思路进行审题与拟题,无疑是准确的。

2.依据“条件”法。有些作文题,所给材料已经具体规定了写作指向。因此,考生按文题的要求写作,对其他方面不需要多加考虑。如2008年辽宁卷高考作文题(请以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为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是属于这样类型的作文。考生只要围绕“青少年价值观”来审题、拟题就可以了。2008年江西卷高考作文题也是这样。

3.紧扣“背景”法。这是要求考生针对所给材料,结合时代主旋律来审题,这样就会与命题人的意图不谋而合。如2008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一只小海龟从沙穴里往出爬,这时过来一只老鹰要抓小海龟,游客把小海龟护送到大海,把老鹰赶走。这时一群海龟从沙穴里爬出来,爬向海里,原来这只小海龟是个侦查兵。等好心人走后,马上来了一群老鹰。根据此发表议论,自拟题材)。审题思路分析:结合我们当今的时代现实,有许多人是“好心办坏事”,为什么呢?父母硬要孩子上他不感兴趣的补习班,花了银子,费了时间,反而没有成效;教师一厢情愿地免费替学生补差补缺,到头来,学生不仅不领情,还恨教师剥夺了他们的休息时间……因此《海龟·老鹰·好心人》这则材料,实际上是让考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这个中国人大都认同的基本伦理规范和待人处世方法的道理,进而思考为什么“人们往往好心办坏事?”的命题。

4.虚实“相生”法。所谓虚实相生法,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一般说来,虚题都是比较大的题目,实题都是比较小的题目,因此,这种审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为大题小作法和小题大作法。比如《挺拔的树》、《无名的草》、《清香四溢的花》这类题目,从表面看,题目实实在在,范围小,可以说是典型的实题和小题。运用虚实相生法审题,就会明白,这类题目不能就事论事写树、草和花,而必须采用实题虚写的笔法,通过歌颂树的挺拔精神、赞扬无名小草默默无闻的顽强生命力、讴歌花的“俏也不争春”,只管送“清香”的可贵品格,进而来写具有这样思想境界的人。与实题虚写相对的是虚题实写。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来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运用虚实相生法审题,将虚题写到实处。比如《理解》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是将虚题写到实处,就比较容易写了,可以写子女对父母的理解,上级对下级的理解,各行各业之间的互相理解等,可以叙述为主,可以夹叙夹议。

总之,殚精竭虑地审题是非常必要的,拥有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与本领也是十分关键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建议同学们,每当作文时,尤其在高考考场上,在审题上大约要花5-6分钟的工夫,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题,运用以上的不同方法,审清题后再行文。有的同学一看到文题即奋笔疾书,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谬之千里,对此,同学们要有足够重视,对审题切不可掉以轻心,因小失大,后悔莫及。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康城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拟题命题作文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命题作文怎样确定立意
拟题的四把金钥匙
半命题作文“难忘那次__”构思指导
命题作文“闯关”大法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高考作文的拟题不可小觑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例谈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