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如何影响了历史
2008-11-28祝清亭
祝清亭
海啸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蛰伏在海底的“怪兽”并不勤快,因此难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也许几十年才会出现一次灾难性海啸,对于及时行乐的现代人,这个时间尺度足以使他们忘掉所有的悲痛记忆,继续迷醉于香车美女旁边,直到下一次巨浪扑到面前。
然而,一些大海啸曾经深刻地影响了生物演化和人类历史,当我们重温海啸的某些瞬间,震耳欲聋的涛声仿佛就在我们耳旁回响。
远古小行星引起的海啸:
生物界大危机
要了解海啸,就要把目光投得远一些。让我们首先回眸35亿年前,研究地球早期历史的科学家在岩石中找到了海啸的身影,并发现它影响了早期生命的演化。
这次古老的海啸是由一颗直径20~50千米的小行星引起的,行星撞击到地表的海洋中,引起了原始海洋中高达千米的轩然大波,撞击产生的海啸波向四面八方扩散,30小时之后,在地球的另一面遇到了自己。波浪依然没有停止,一直环绕了地球几圈,才逐渐平息。整个小行星也在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中化为灰烬。
这颗小行星的体积是导致恐龙绝灭的那颗星体的几倍,幸好当时的地球是细菌的天下,而不是恐龙的天下。细菌可以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微小的生命比庞大的恐龙更坚强。作为细菌的后代,我们目前还不知道那次星体撞击对细菌世界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但我们可以肯定,当时有大量的细菌无声无息地死去了,而有一些细菌经受住了打击,存活下来,并最终演化出人类。
克里特岛的海啸:
欧洲文明急刹车
对于发展时间本来就较短的人类文明,东西方的人们总是在争吵,非要争一争不同文明之间谁比谁更先进,谁影响谁更多些。海啸从不理会文明的优劣,3千多年前地中海一个喷嚏,就让米诺斯文化画上了句号,欧洲文明被撞了一下腰,过了很久才缓过气来。
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希腊南部的克里特岛十分繁荣,岛上的克诺索斯城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口达10万之众。根据传说,克诺索斯城的统治者叫做米诺斯,因此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米诺斯文化。这是古欧洲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因为人们发现米诺斯文化是欧洲最早使用文字的文化,人们还制造陶器,创作精美的壁画,建造了辉煌的米诺斯宫殿。可是这一切都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嘎然而止,宫殿、城镇、别墅都遭到了毁坏,居民不知去向。
是什么摧毁了本可以成为欧洲现代文明源头的米诺斯文化?考古学家发现,公元前16世纪,在克里特岛北边120千米处的桑托林岛,发生了一次极为猛烈的火山喷发,那次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巨浪高出海平面90多米,并波及到了300千米外的尼罗河河谷。喷出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古埃及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了这个现象,成为那次灾难的佐证。而距离火山喷发地点更近的克里特岛首当其冲,遭受了火山灰和海啸的双重打击。根据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定,火山喷发发生在公元前1520~1450年之间,刚好与米诺斯文化消失的时代吻合。
海啸让欧洲的文明列车停了下来,直到几百年后,影响整个欧洲的古希腊文明才在巴尔干半岛崛起。
里斯本的海啸:
促进地震学的诞生
面对灾难,文明并非无能为力,对自然界的深入了解,破除对灾难的恐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因此,里斯本地震以及带来的海啸虽然使6万人葬身鱼腹,却也敲响了人类对海啸以及地震灾害的科学反击的战鼓。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后不久,海岸水位大退落,露出了整个海湾底,好奇的人们纷纷下到海湾底“探险”。然而几分钟后,海啸波峰到来,滔天巨浪冲上海岸,卷走了几万居民,城市也被淹没。巨大海啸横扫北大西洋的大部分地区,高达3米的巨浪一直蔓延到西印度群岛。地震使阿尔卑斯山上的湖水也上下翻腾,整个欧洲被强烈地震撼了。
里斯本地震震呆了无数的凡夫俗子,却激发了一位地质学家的探索热情,他就是英国人约翰·米歇尔。对里斯本地震进行了5年的研究后,这位剑桥大学的教授提出,地震是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而产生的,如果在地表建多个地震观测站,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的方向,以及抵达不同观测站的时间,就可以找出震源的位置。米歇尔还用自己的方法粗略地估计了里斯本地震的震源位置。
从约翰·米歇尔开始,人们对地震的研究逐渐步入了科学的殿堂。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地震,因此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真正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海啸,而不是只有恐惧和祈祷。
达尔文经历智利大海啸:
地球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说是海啸催生了现代地震学的诞生,那么海啸也洗涤了一个生物学家的大脑,并借助这个大脑在人类的科学界、思想界制造了“海啸”,打破了宗教对人们的思想束缚,让生物进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他就是达尔文。
1835年2月20日,智利附近省城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当时正在进行环球航行考察的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恰好就在附近。地震来临时,达尔文正在海岸边的森林里休息,他感到了地面的晃动,因此有些头晕。附近的木头房子摇动得特别厉害,居民恐慌地涌出了房间。11天之后,达尔文随“贝格尔”号军舰到达受灾最严重的康塞普森城,他登上海湾里的小岛,看到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达尔文亲自测量了一些散落在海滩的岩石碎片,碎片上附着的海洋生物说明岩石来自海洋。
海啸给达尔文以震撼,使他对受灾者产生了怜悯之心,并被自然的伟力深深地吸引了。当时的人们受宗教的影响,多认为上帝创造了地球和生物,地球和生物是永恒不变的。而眼前巨大的变化,使达尔文对宗教关于地球不变的观点产生了怀疑。稍后他又到达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在那里观察到了鸟类和海龟在不同岛屿上的演化,最终确立了物种可变的思想。
回到欧洲后,达尔文写出了《物种起源》,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一思想“海啸”的产生,有智利海啸的功劳。
印度尼西亚大海啸:
人类共同体初见端倪
每一次海啸都像一块试金石,衡量着陆地上的芸芸众生的智慧。在经济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泛滥的今天,只有海啸的力量能让人们清楚,什么是社会中最重要的,文明的根应扎在何处。最近的一次大海啸,让地球村中的村民们紧密团结了起来。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8.7级地震,引发了海啸,整个印度洋成为海啸波狂奔的跑道,在袭击了泰国南部后,海啸又奔袭千里,袭击了印度洋沿岸的各个国家。20多万人在一时之间失去了生命。
巨大的灾难让该地区的印巴冲突和各民族分裂或独立的活动暂时停了下来。全世界的人们都牵挂着印度洋沿岸受灾情况。从富国到穷国,从老者到孩童,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海啸面前,并肩工作的人们不再约束于那些人为的界线,比如民族、宗教、阶级、文化,那些在平安年代驱使人们怒目相对的概念,都在紧张的救助中被忘到了脑后。正是各国人们的共同努力,数百万从海啸中幸存的人们才免受饥荒和疾病的第二波攻击。
当通讯和经济的发展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的时候,世界大同的观念还需要在人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来。这次海啸提供了一个契机,让现代人意识到,彼此之间是邻居,和谐的邻里关系虽然难求,但却是值得追求的珍宝。
物是人非,过去的海啸与现在的海啸,从性质上没有区别;但过去的人们与现在的人们却已不同。科学在前行,文明在演进,海啸影响了历史,生命之舟在海浪里沉浮。
(选自《科学之谜》)